2025年海洋文化传播研究基地年会在甬举办 学界业界共探海洋文化传播新路径

作为全国性学术研究组织,中国广电联合会海洋文化传播研究基地自2014年成立以来,始终以服务海洋强国战略、推动海洋文化传播创新为宗旨,整合政产学研资源,构建起政策咨询、学术研究、实践探索与人才培养一体化平台。

11月20日,2025年中国广电联合会海洋文化传播研究基地年会在甬举行。本次年会以“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海洋强国战略与海洋文化传播”为主题,由中国广电联合会指导,宁波财经学院与中国广电联合会海洋文化传播研究基地联合主办、宁波财经学院象山影视学院承办。

图片来源:王伟

来自广电行业、知名高校及媒体机构的代表齐聚一堂,围绕海洋发展与文化传播双向赋能展开探讨。

年会上,宁波财经学院校长、中国广电联合会海洋文化传播研究基地主任汪浩瀚指出,当前海洋文化传播事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多重深刻挑战——数字化转型深刻变革传播格局,提升国际话语权的任务愈发紧迫,文化与产业的融合仍需进一步深化。他表示,面对新形势与新要求,基地将继续坚守“推动理论创新、服务产业实践、培养专业人才”的核心职能,持续完善“学界 + 业界”双轮驱动的协同机制,积极推动广播电视、新媒体与人工智能在海洋文化传播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应用,为海洋文化传播事业与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图片来源:王伟

在主旨报告环节,学界专家带来多维度前沿分享。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理论评论专委会副会长杨明品研究员聚焦“数智时代视听媒体文化传播的范式创新”,提出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正重构视听内容生产与传播逻辑,建议通过“前沿技术+前沿人才” 双轮驱动,推动广电媒体向智媒体深度转型,让海洋文化传播搭上技术革新快车;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范志忠教授解析“影视与海洋文旅跨界融合的发展策略”,强调挖掘海洋文化IP的多元价值,通过影视内容赋能文旅产业,实现文化传播与产业发展的双向共赢;北京语言大学国际政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郭之恩副教授围绕“社交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变局”,指出应充分发挥在华留学生等跨文化群体的桥梁作用,以人情味故事为内核,借助社交平台扩大海洋文化国际声量,提升跨文化传播实效;宁波大学土木工程与地理环境学院执行院长李加林教授则深入阐释“海洋文化景观的形成机制与传播研究”,系统梳理海洋文化景观的分类体系与开发模式,为海洋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创新性传播提供理论支撑。专家们的观点为海洋文化传播领域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提供了多元视角。

图片来源:王伟
图片来源:王伟
图片来源:王伟
图片来源:王伟

当天下午,两大平行分论坛围绕“海洋文化创新传播与数字实践”和“海洋叙事话语构建与国际战略”主题分享研究成果,展示实践案例,提出研究建议。

作为全国性学术研究组织,中国广电联合会海洋文化传播研究基地自2014年成立以来,始终以服务海洋强国战略、推动海洋文化传播创新为宗旨,整合政产学研资源,构建起政策咨询、学术研究、实践探索与人才培养一体化平台。2023年换届后,基地以“学界+业界”双轮驱动模式迈入发展新阶段,此次年会的举办进一步凝聚行业共识,为海洋文化传播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郑琳)

来源:推广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