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了15年时间,完成了从可口可乐业务员到商贸公司创始人的逆袭,实现了“当老板”的梦想。
为了运作进口葡萄酒,他组建了一支17人的团队,因为管理不善,一夜之间跑掉了15人。
公司年销售1.5亿,跻身当地“大商”之际,他却主动变身职业经理人。
他,就是广东省普宁市酒水经销商李纯(化名)。他在酒海摸爬滚打的经历以及转型的艰难,折射出进口葡萄酒经销商前行中的阵痛。而他总结出运作进口葡萄酒“加、减、乘”的方法,又体现了酒类潮商市场运营中的智慧,为众多想要转型的进口葡萄酒经销商,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思路。
加法:市场冒进 17名员工跑掉90%
身为土生土长的潮汕人,李纯秉承了潮汕人“我要当老板”的传统,用15年的时间完成了从业务员到年销售1.5亿商贸公司老板的逆袭,变身当地小有名气的酒商。
2010年以后,进口葡萄酒风气日盛。有多年葡萄酒销售经历的李纯感觉机会来了。一是当时大牌国产葡萄酒的代理权基本被瓜分殆尽,李纯这种中小经销商很难得到发展机会。二是进口葡萄酒空白市场广阔,利润丰厚。这促使李纯下定决心押注进口葡萄酒。
为了快速抢占市场,李纯发扬潮商“爱拼才会赢”特点大干快上。团队迅速从不到10人膨胀到17人,只要有客户要货可以先行“赊欠”。不到一年时间,李纯就开发出上千家下游客户和终端网点。
但“萝卜快了不洗泥”,团队首先出了问题。由于和员工缺乏沟通,加之当时只重铺货回款,在办公环境、团队建设、公司文化上严重滞后。有的员工看到进口葡萄酒利润丰厚,进货渠道广泛,纷纷开始倒货甚至自立门户。最高峰时,有15名员工离职,只剩下2个人跟着李纯。
回忆这段经历李纯表示,员工“跑路”给自己很大震动。他意识到中小酒商如果不建设好团队,业绩便是水中花、镜中月。于是李纯采取了三项措施:首先,改善办公环境提升待遇,让员工工作起来有面子。其次,公司定期开展活动,增强员工归属感。第三,对达到工作年限和业绩要求的员工,考虑给予股份。
对于自行创业的员工,李纯也从货源、账期等方面给予扶持。经过一年多的磨合,有3名离职员工重新回到公司,另外6名员工和公司保持经销合作关系,李纯重新拥有了一支强力团队。
减法:精耕细作 聚焦聚焦再聚焦
前期为了抢占市场,李纯不惜赊欠四处撒网,表面上拥有了上千家客户和网路,但副作用很快就来了。
在普宁当地摸爬滚打多年,李纯对很多客户知根知底,加上众多的亲友,成为他敢于赊欠的底气。但是赊欠的产品没收款,客户摆上柜台并不主推,加之有的售点存储条件不好,对葡萄酒外包装甚至酒质造成了影响,李纯经常收到此类退货产品,严重影响了公司利润。
另一个问题是面对上千家客户,李纯不到20人的业务团队精力和服务都跟不上,造成了能卖酒的客户没人跟,业务员眉毛胡子一把抓,终端动销效率大为下降。
李纯意识到必须要做减法了。他首先将进口葡萄酒单列为一个事业部,和其他酒种分开。其次,对客户一律现款现货,如果业务员愿意赊欠,要以一部分工资担保。第三,从1000多家客户中选出10%重点服务,对批发客户、零售客户、夜场客户总结不同营销策略,进行分类指导和管理。
聚焦做减法后,市场立竿见影看到效果。李纯说,自己的团队服务1000个客户,往往是团队疲于奔命,客户也不满意。现在聚焦100多家客户,主要协助其开发市场、提供营销策划、召开品鉴会等,终端交给客户配送和管理,公司节约了成本,客户也赚取了更多的利润,实现了一举两得。
乘法:要做大蛋糕 老板变身经理人
市场聚焦后,李纯的生意起色明显。2016年,公司所有葡萄酒产品完成了3000多万的销售,他却感到危机降临。经过多年的拼打,李纯深知如果偏安普宁一隅,已经碰到了市场容量的天花板,要想把市场做大,就要开辟新战场。
恰逢广州一家知名智利葡萄酒品牌运营商有意让他开发普宁,公司老板在经销商大会上放言:你当我经销商就给你配几十台车,完成全年任务,奖励路虎。但李纯没有看上路虎,他觉得对方有上游渠道、品牌、资金优势,又有全国化运营的经验,如果成立合资公司运作,是一条做大的路径。
经过反复沟通,李纯出资数百万与对方成立了合资公司。他将原有公司交朋友管理,自己作为股东兼总经理,全身心投入合资公司组建和市场开发。从说一不二的老板,又变身为合资公司的职业经理人。
李纯说,如果我继续在普宁做进口红酒,将来也很可能在当地“称王称霸”。但是潮汕人经商敢闯敢拼,期望寻找大平台把事业做大做乘法,这也是自己从“我要当老板”回归到职业经理人的根本动因。
回归职业经理人后,李纯将目光瞄准了全国市场。汲取前期教训,他运作市场不贪多求快,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先根据市场接受度和动销情况筛选,再打造出样板市场,最后顺势扩张。按照他的说法是“一个个市场插红旗”。依托合资公司品牌、资金、网络等优势,他计划开发从750ML、1.5升到3升的进口葡萄酒系列产品,先做粤东,再战广东,最后把红旗插遍全国,实现潮汕酒商“做大事业、分享大蛋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