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张瑶
在刚刚落幕的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轩尼诗展台前人流涌动。作为连续六度参与进博会的“老朋友”,品牌既肩负展示中法文化交流的使命而来,更恰逢创立260周年的重要节点。
回溯与中国的渊源,早在19世纪便已开启。从最初的贸易往来,逐渐深化为中法艺术文化交融、价值共鸣的情感羁绊。今年的展台则更加鲜明地讲述着这段故事:在中国市场推出新春限量款产品、支持本土青年艺术家项目,到深耕中国的“‘植’此青绿” 可持续项目,这个扎根中国超过百年的品牌,以多元形式彰显肩负的责任,以及持续释放的生命力。
正如轩尼诗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Charles Delapalme所说:“我们与中国的深厚渊源已跨越160余年的悠久时光,在此历程中,中法文化深度交融,且不断迸发创新的火花,更彰显了这一战略布局的历史意义。因此我们前来参展,既为迎接前来参观的消费者展示创新成果,也与各位交流,更借此彰显中国市场对轩尼诗无可替代的战略意义。”

传承源自不变的酿造工艺
进博会现场,轩尼诗品鉴吧台前,五款以轩尼诗V.S.O.P为基底打造的特调——时光普洱、轩格丽特、轩尼诗边车、轩尼诗浓缩咖啡马天尼以及落日熔金受到追捧。尤其是时光普洱,将中国茗茶与干邑风味融合,香气层次丰富,深受年轻消费者青睐。值得关注的是,即便风味创新,这些特调的核心基底始终坚守轩尼诗百年不变的酿造工艺。
自1765年品牌建立至今,这枚源自干邑故土的瑰宝,植根风土、坚守匠心,历经两个多世纪,已将风味版图拓展至全球160个国度,始终稳居干邑领域顶尖地位,其核心酿造工艺从未因时间流转或市场变迁而改变。
谈及这份跨260年的传承,Charles Delapalme深有感触:“初次接触轩尼诗时,我被酿造干邑所蕴含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技艺深深震撼,从葡萄园开始耕耘,继而完成蒸馏工序,接着甄选用于调配的基酒,再亲手打造橡木桶,在橡木桶中经历长达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陈年,最终以特殊工艺完成装瓶,确保每一个玻璃瓶中的佳酿品质永恒。”在他看来,始终专注于同一款产品,年复一年地精益求精,这其中凝聚的庞大技艺,正是世代传承、逐年精进的核心,“我的使命正是承接这份厚重遗产,珍视它,并致力于通过我们的方式在传承中创新,逐渐提升其品质,让明日酿造的干邑,永远比昨日更为卓越。与此同时,确保轩尼诗X.O在十年后依然能呈现与今日完全一致的传世风味。”
以创新致敬中法友谊
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LVMH集团旗下品牌之一,轩尼诗在与中国长达166年的对话中,将源自法国的匠心工艺植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催生出中法文化交融的结晶。而创新则是轩尼诗与消费者沟通的核心路径,更是深化中国市场的关键。
“我们与中国结缘已久,如今正逐年拓展中国市场覆盖范围。目前,除了已有深厚根基的华南地区外,我们致力于将产品版图向华北、西部及东部延伸。同时,我们连续多年推出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农历新春限量款,彰显中法文化的深度交融,已成为品牌独树一帜的传统。” Charles Delapalme介绍说。
进博会现场,他还揭晓了2026丙午马年新春限量版干邑。自2018年起,轩尼诗便携手中国本土艺术家打造轩尼诗新春限量版干邑,以此致敬中国传统文化。在Charles Delapalme看来,这些作品不仅彰显品牌与中国之间的文化共鸣,更在美食、艺术领域缔造了跨越国界的默契。他还观察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如今在中式宴饮场景中,轩尼诗干邑的身影越来越常见,成为连接中西饮食文化的纽带。
除了连年发布的轩尼诗新春限量版干邑,今年品牌还在进博会上首发了全球限量50件的轩尼诗全新生肖系列。作为生肖系列的开篇之作,马年限量款由轩尼诗第八代调配总艺师Renaud Fillioux de Gironde精心挑选马年酿造的稀有生命之水调配而成,彰显了这一标志性生灵的力量与气度。以上海、深圳和海南等中国城市为创作主题的轩尼诗X.O「旅行精神」城市限定系列也在展台上与观众们见面,生动呈现了中国城市的历史与现代风貌,致敬华夏大地。
创新亦体现在对经典的焕新。1870年所创立的轩尼诗X.O,在今年的进博会现场欣然呈现了全新设计典藏瓶,以更现代、更精致的姿态呈现全新演绎,致敬轩尼诗的百年传承与调配艺术,标志着品牌伟大传奇又掀崭新篇章。
共铸可持续未来
随着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热门的核心议题,企业愈发清晰自身肩负的使命与责任,主动求变。对于轩尼诗而言,品牌自创立之初便与土壤紧密相连,环境守护早已融入发展基因。进博会首日,轩尼诗可持续发展总监 Nathalie Meurer在分享轩尼诗的可持续理念时提到,“如今气候变化的影响已逐渐显现,气温将持续升高,降雨量虽保持稳定,但暴雨等极端天气会增多,干旱或洪涝灾害也可能频发。我们深知,葡萄园中的可持续种植方式,能帮助葡萄藤高效且坚韧地生长,让葡萄具备更强的抗逆性。”
论坛上,她还分享了轩尼诗在可持续领域取得的成果。在法国干邑区、中国、乃至全球,通过“‘植’此青绿”计划、酒瓶的低碳化生产等一系列可持续创新实践,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目前,我们的干邑环境认证项目已取得进展,50%的葡萄园已获得该认证,目标是到2028年实现100%葡萄园认证全覆盖。” Nathalie Meurer补充道。
据了解,自2020年起,轩尼诗便携手Reforest'Action机构,发起“‘植’此青绿”计划,计划到2033年在全球恢复5万公顷森林。截至2024年底,轩尼诗已在中国内蒙古和贵州种植了250万棵树,恢复了1092公顷森林生态系统。
不止于此,从自然原料采购到成品酒瓶生产,再到物流运输的各个环节,轩尼诗都将可持续理念贯穿始终。在葡萄种植环节,通过种植绿篱等方式引入并培育多样物种,持续增强生物多样性;在成品酒瓶生产同样取得显著成绩,选择启用大型电熔炉制作酒瓶,将玻璃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60%。
除了守护自然生态,轩尼诗同样关注工艺和文化的永续传承。通过长期支持金凤台·艺术8中国“智慧之手”中法工艺交流计划,自2020年起,一批批杰出的中国青年手工艺艺术家前往法国干邑地区的轩尼诗酒庄,沉浸式体验酿酒历史和精湛技艺。
选择在进博会上庆祝260周年华诞,是品牌长期深耕中国市场、不断创新的生动缩影。就像Charles Delapalme所说:“当你细心品鉴一杯轩尼诗时,那令人倾心的风味绝非偶然——那是几个世纪以来技艺传承、无数匠心积淀的成果。我们深知,此刻呈现的完美滋味将在十年后依然醇厚如初,因为在时光变迁中始终如一的品质稳定性,正是我们跨越近三个世纪恪守的郑重承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