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1月1日,是世界流感日。随着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加大,流感病毒也开始活跃起来。近期世界各地也爆发集中性流感疫情,为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很多人觉得“流感不就是感冒吗”,其实两者差别很大。普通感冒多由鼻病毒等引起,症状轻、恢复快;而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导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来势凶猛、传播迅速。
科学研究显示,流感病毒变异能力强,每年都会引发季节性流行,导致全球数百万重症病例和大量呼吸道相关死亡。流感典型症状为突发高热、全身酸痛和明显乏力,尤其对老年人、儿童、孕妇及慢性病患者威胁更大,感染后易出现肺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1]。
世界流感日的设立,正是为了提醒我们重视流感危害,认识病毒传播规律,掌握科学预防方法。只有坚持科学防控,才能在每一轮流感季中从容应对这场“看不见的战斗”。
你了解流感的真面目吗?
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流感病毒可分为甲、乙、丙、丁四型[2]。
甲型流感病毒变异最多、最快,可感染人类、禽类及多种哺乳动物,具备跨物种传播能力,易引发全球大流行[1],是唯一能导致全球范围大规模流行的流感病毒。
乙型流感病毒主要在人类中传播,不具备引发全球大流行的能力,但却是每年季节性局部流行的主要元凶之一。丙型流感病毒检出率低,通常只引起轻微症状,很少造成大规模疫情。丁型流感病毒主要感染牛等动物,目前未发现其感染人类。
总体来看,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是人群中主要的致病类型,甲型以变异快、传播广著称,乙型则以季节性暴发为主。
流感≠感冒,它比你想象的更危险
流感并非普通感冒,它具有高度传染性,传播快、危害大。由于病毒每年都会发生“抗原性漂移”,人群普遍缺乏免疫力,因此每年都可能出现新一波流行。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每年约有10亿人感染流感,其中重症病例达300万至500万,造成29万至65万例呼吸道相关死亡[1]。
流感的发作通常来势汹汹:高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明显,症状比普通感冒更剧烈、更持久。真正的危险在于并发症。病毒可直接或间接损伤多个器官系统,最常见、最致命的是肺炎——包括病毒性肺炎与继发的细菌性肺炎[5]。
流感并非“一视同仁”。以下人群感染后更易发展为重症,属于重点防护对象:
6月龄至5岁儿童及60岁以上老年人;
孕妇及计划怀孕的女性;
患有慢性病(如心脏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的人群;
医务人员及婴幼儿的看护人员[1][5][6]。
权威指南:科学预防流感的策略
面对流感的年度挑战,权威机构一致推荐以“疫苗接种为主、非药物防控为辅”的综合预防策略。因此,建议符合条件的人群每年接种一次,并尽量在流感季到来前完成,以确保在高峰期获得最佳保护[1]。
除了接种疫苗这道“主防线”,良好的个人卫生与健康习惯同样是抵御流感的重要屏障。
勤洗手,咳嗽时掩住口鼻;
避免触摸眼、口、鼻;
保持室内通风,流感高发期减少聚集;
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增强免疫力。
世界流感日:科学防控,守护健康
每年的世界流感日,我们都希望大家意识到流感的本质:流感不是“小感冒”,而是每年威胁全球公共卫生的强敌。我们呼吁大家以科学认知为基础,积极接种疫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只有科学认知、积极接种、养成良好习惯,我们才能共同构筑起抵御流感的坚固防线,守护我们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与安全。
(免责声明:本文为本网站出于传播商业信息之目的进行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及立场。本文所涉文、图、音视频等资料之一切权力和法律责任归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担。本网站对此咨询文字、图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实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亦不构成任何购买、投资等建议,据此操作者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