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新摘商业评论 番茄酱
即将结束的10月份,足以被定义为头部AI厂商的“战略爆发月”。
Open AI正以一系列动作,大肆预定算力资源:与AMD达成数百亿美元的芯片采购协议、在四年间订购数十万块人工智能芯片;和英伟达千亿美元级的基础设施合作,通过由数百万个英伟达GPU提供支持的数千兆瓦(GW)数据中心来扩展OpenAI的算力……
OpenAI头号劲敌Anthropic,也与谷歌联手宣布了高达数百亿美元的芯片采购计划,预计将使用多达100万个谷歌Tensor处理器为其AI提供支持。
OpenAI们大张旗鼓抢购算力的核心目的,都是为了尽可能压缩AI投入成本。外媒The information爆料称,OpenAI在 2025 年上半年创造了约 43 亿美元的收入,比去年全年增长了约 16%。但其现金消耗同样飙升至25亿美元,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其开发人工智能和运行ChatGPT的研发成本。
前所未有的现金消耗速度,加上过去两年约20亿美元的现金花费,很好地解释了为何OpenAI的融资额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家私营公司,其CEO山姆·奥特曼此前曾告诉员工,他们的公司可能是有史以来“资本最密集”的初创公司。

超高现金消耗速度的背后,也在折射出一个行业新趋势,即云厂商已经越来越难以靠单一环节的优势来满足AI公司对成本优化的需求。无论是传统云厂商还是AI云新贵,都必须将触角延伸至上下游,形成垂直整合的合力,才能以更高效的成本优化能力,拿下客户订单。
把目光放到AI云市场,沙利文、IDC等权威机构近期发布的报告也印证了这个趋势。
沙利文《中国全栈AI云服务(公有云)市场报告2025H1》报告显示,两大全栈AI巨头——阿里云与百度智能云共同占据AI云市场超50%的份额;苹果AI(Apple Intelligence)的中国合作伙伴名单中,也只出现了百度和阿里的名字。
未来已来,以“全栈”之名:一场关乎未来十年AI主导权的博弈,已然拉开帷幕。
一、为何“只有全栈才是真正的AI云”?
在行业看来,驱动头部厂商布局全栈的战略逻辑很清晰:首先,是成本的倒逼。
拿Open AI来说,训练GPT-4耗资数亿美元,推理成本惊人,奥特曼曾多次吐槽AI算力“太贵了”,随着模型规模指数级增长,这笔“算力税”将成为吞噬企业现金流的无底洞,严重制约研发投入。
为了尽最大可能满足AI头部公司对成本优化的渴望,云厂商不得不逐渐构建起“芯片-算力-模型-应用”的全栈闭环,才有望实现端到端的极致成本优化,从而打动外部AI公司们,形成集聚效应。
这也映射出行业一大新的走向。
马太效应将进一步加强,未来的AI领导者,必然是全栈巨头,新玩家入场难度激增,“赢家通吃”成定势。
拿沙利文报告中,我国全栈AI云服务两巨头来说, 百度智能云以“云智一体”战略为锚,构建了无死角的全栈能力矩阵。在算力层,百度自研的昆仑芯AI芯片,搭配百舸AI计算平台,实现了从硬件底层的性能突破和成本优化,成功点亮国内首个自研万卡集群,这意味着其在面对类似OpenAI这样的头部AI厂商需求时,能够借助全栈优势,以更低成本匹配对方更高要求。
在模型平台层,千帆大模型平台集成了150多个模型,并提供完善的开发工具链,企业可以避免“工具链碎片化”的困扰,在一个平台上高效完成模型选型、精调、评估到部署的全流程。
在应用层,百度能直接将技术转化为解决业务痛点的方案,如数字员工和行业智能体,确保从技术到价值的转化路径最短、最顺畅。
这套层层递进、“多位一体”的完整体系,让其获得越来越多追求实效的企业客户青睐,最终深入千行百业腹地。
二、全栈AI云,重塑千行百业
为什么企业迫切需要全栈AI云?
这背后是,AI“玩具”时代已经结束,“效用”时代全面开启。随着AI深入千行百业,企业客户的需求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他们不再为“AI噱头”买单,而是迫切需要AI能无缝嵌入核心业务流程,解决棘手难题。
沙利文报告指出,当前80%企业面临AI应用的“技术悬崖”,核心矛盾在于工具链碎片化与技术门槛过高。全栈AI云服务通过算力池化架构、低代码智能体平台、大小模型协同三大维度破局,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简化AI应用开发流程,缩短产品上市时间;二是支持按需扩展与灵活定制,平衡性能与成本;三是保障数据安全与合规性,降低伦理风险。
诚如所言,在风起“云”涌、各行业加速数智化转型的2025年,百度智能云与阿里云的全栈能力,正在众多行业客户实践中转化为实在的增益。
先来看央国企数字化转型的重镇——金融行业,根据公开数据统计,2025年1-9月,大模型相关的中标项目数量已达到358个,较2024年全年激增170%,显示出金融业拥抱AI的迫切性与决心,在这片高价值战场上,百度智能云在中标数量和中标金额上均位居行业第一。
这背后深层原因是,在金融行业,安全、合规与稳定性的要求是压倒一切的,客户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强大的AI工具,更是一套高度可靠的基础设施,这是单一模型服务商难以提供的价值。
金融客户若采用“拼凑”或“部分外包”的模式,就会面临“碎片化”带来的安全与合规风险,比如,敏感金融数据可能需要离开银行的内网环境,存在巨大的数据泄露隐患;同时,若底层芯片、框架、模型是松耦合的,升级其中任何一部分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导致机构不敢轻易升级。
而透视百度智能云与招商银行的合作,双方基于百度自研的昆仑芯P800,成功实现了国产AI芯片在大规模集群环境下的规模化应用,该集群能稳定支持各类开源大模型,其性能表现远超同类型国产芯片,招行在享受AI带来的智能客服体验升级、多模态数据分析效能提升的同时,其技术底座的安全也得到了强有力的保障。
如果说金融业考验的是AI云的“内力”与“可靠性”,那么将目光投向更“硬核”的传统制造业,在这里,全栈AI正成为提质增效、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要知道,制造业痛点分散且专业性强,单一AI模型或算法无法通解所有问题,缺乏对特定制造工艺的深入理解,AI解决方案容易与实际生产流程脱节。
而中国钢研与百度智能云的合作,则演示了“钢铁是怎样智能炼成的”。
双方联合打造了钢铁行业的系统级智能基础设施,实现了秒级的数据标注速度和95%以上的检测准确率等关键指标突破,最终让产线效率提升50%以上,质检人力节省40%以上。
可以说,全栈AI云向下兼容各种硬件和设备,向上提供标准化的AI开发和应用能力,确保了AI解决方案能深度融入炼钢这个复杂的物理流程。
可以看到,在AI应用的“深水区”,那些依靠东拼西凑的“组装”解决方案,在稳定性、安全性和持续演进能力上,永远无法与铁板一块的原生一体化设计相抗衡。如今,千行百业的客户用钱包给头部全栈云厂商投票,是因为全栈能力带来了确定的增益,如更低的综合拥有成本、更快的部署速度和更优的实用性能。
而另一头,头部厂商的战略投入也终于迎来了“回报时刻”。
三、AI战略投入迎来“回报时刻”
不过,行业也别太眼红阿里云和百度智能云“吃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前的市场份额,是其战略定力和长期压强式投入的兑现。
百度自2017年便明确将AI作为公司发展的核心战略,是国内最早押注AI的科技巨头。数据显示,百度近十年累计投入的研发资金超过1800亿元,研发占比常年在20%以上。
而阿里云则在2025年初宣布了未来三年投入超过3800亿元用于云和AI基础设施建设的计划。
在行业看来,这种规模投入已远超普通的技术布局,而是对企业未来命运的“战略押注”。这意味着,AI云的竞争壁垒首先就建立在资金和战略决心的“硬门槛”之上,后来者几乎难以在短期内通过单一产品或模型实现超越。
功不唐捐,如今,AI真正开始像水电煤一样成为社会的基础设施,这些早期布局、坚定投入、并完整构建了从芯片到应用全栈能力的玩家,其长期价值正被市场重新发现和重估。
从财报数据来看,高强度的战略投入已经度过了漫长的“输血”培育期,开始进入“造血”回报期。
2025年上半年,涵盖智能云服务在内的百度AI新业务收入达到194亿元,同比增长高达36%,增速在一众上市云厂商中位列第一。同期,阿里云收入为635.25亿元,同比增长也达到了22%,不仅验证了战略方向的正确性,更证明了其商业模式的成功和健康度。
这让我们感慨,在AI应用发展早期,市场或许会为技术的潜力和想象力买单;但在AI应用走向成熟之后,市场只会为清晰、确定的商业价值付费。真正的领先,始于对技术趋势的信仰,成于构建体系化的能力,最终兑现为为客户创造的可衡量、可感知的价值。
潮水逐渐褪去,喧嚣归于平静,短期的投机者终会退场,唯有那些将AI视为集团生命线、敢于进行长期甚至孤独的压强式投入的“长期主义者”,才能穿越技术迭代与市场波动的周期,率先触摸到回报与希望的曙光。
我们期待,在阿里云、百度智能云两大头部玩家的牵头和引领下,AI能进一步扎根本土场景,更深入地赋能千行百业,跑出高质量发展的“中国速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