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辛圆
10月28日,新华社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针对如何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议》提出一系列具体安排。
《建议》首先提到,优化提升传统产业。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升级,巩固提升矿业、冶金、化工、轻工、纺织、机械、船舶、建筑等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滚动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黄群慧此前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为提升经济发展韧性提供了重要支撑。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有助于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为高质量发展不断塑造新优势。
《建议》同时提到,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着力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实施产业创新工程,一体推进创新设施建设、技术研究开发、产品迭代升级,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方面,《建议》提到,探索多元技术路线、典型应用场景、可行商业模式、市场监管规则,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对中新社表示,“十五五”时期,政策将更加注重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与韧性,推动高端装备、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领域实现规模化突破。对比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新增的“航天强国”表述预示着我国将进一步在前沿制造和科技产业上形成战略引领。
另外,《建议》提出,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适度超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推进信息通信网络、全国一体化算力网、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建设和集约高效利用,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更新和数智化改造。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强跨区域统筹布局、跨方式一体衔接,强化薄弱地区覆盖和通达保障。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对界面新闻表示,基建投资要与提高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挂钩,通过基建投资既从供给端解决“卡脖子”问题,又释放消费需求。
他表示,从供给端看,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基建新能源等乃至基础研发相关投资的投入,提高经济的韧性和稳定性;从需求端看,加大对社会领域的投资,有利于解决居民后顾之忧,推动新型城镇化,释放居民的住房和消费需求。
《建议》还提到,加快建设现代化水网,增强洪涝灾害防御、水资源统筹调配、城乡供水保障能力。推进城市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罗志恒在采访中表示,城市地下管廊、燃气管道老化等相关的基建有必要加强,以应对极端自然灾害和人口规模集中产生的安全隐患,保障民生安全。例如,未来水利设施维护投资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加大海绵城市建设支持力度,以防洪排涝体系为支撑,完善城市雨水管渠系统,降低城市内涝和自然灾害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