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邬少娟 唐学菲
“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10月27日,安徽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详细了介绍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五周年的建设情况。
五年来,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累计形成236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47项全国首创、15项在全国复制推广;区内经营主体达8.4万家,是设立之初的2.7倍,对外开放能级和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增强。今年1—9月,实现进出口2297.2亿元,同比增长32.3%,拉动全省进出口增长8.9个百分点,开放型经济“试验田”成色愈发鲜明。
制度创新突破,推动要素高效流动
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围绕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开展多项改革试点,推动各类要素高效安全流动。
在贸易便利方面,安徽首创真空包装等高新技术货物布控查验模式,累计享惠货值超860亿元;落地全国首批汽车变速箱、长三角首个投影仪等保税维修项目,开展全省首单区外保税维修业务。外贸新业态持续活跃,全省进出口增速稳居长三角首位、全国第五。9月单月全省进出口值首次突破900亿元大关,达967.5亿元,创历史新高。

在投资开放方面,首家外资独资旅行社、首支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基金相继落户,大陆马牌、惠而浦等30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设立39家企业。本外币合一银行账户在全省推广,江汽、奇瑞、海螺成为安徽省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首批试点企业。
在通道建设方面,合肥中欧班列累计发行超过5200列,芜湖港—洋山港“联动接卸”新模式有效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芜宣机场货运枢纽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已开通16条国际全货机航线。
“科创+产业”深度融合,赋能高质量发展
安徽依托科创资源优势,推动“科创自贸”品牌建设,深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首创“赋权+转让+约定收益”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新模式、新型研发机构技术经理人股权激励等集成改革,催生出科丞智能健康、中科采象等一批科创企业,安徽自贸试验区高新技术企业超3400家,是设立之初的2.3倍。
合肥片区在全国率先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探索新型研发机构股权投资改革,创新“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新模式,累计转化科技成果超3万项;聚焦初创期培养,打造近40亿元天使、种子基金群,资本放大系数超7倍,培育超30个估值超1亿元“硬科技”项目。
在产业赋能方面,芜湖片区围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推动全链条开放,支持奇瑞打造研创总部基地,落地全国首个汽车变速箱保税维修项目,创新“海外子公司跨境融资服务新模式”,推动长三角首笔汽车数据资产质押融资业务落地。
蚌埠片区聚焦硅基、生物基新材料产业,攻克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等“卡脖子”技术,推动世界首片8.6代OLED玻璃基板成功下线,2024年两大产业产值突破600亿元。
构建开放生态,提升区域协同能级
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积极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推动区域联动和平台协同,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在区域协同方面,发挥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作用,共同发布四批制度创新案例,安徽入选11项。省内建立自贸试验区特别清单,赋予片区260项、联动创新区190项省级管理权限。
在平台建设方面,蚌埠综保区作为全省第6个、皖北首个综合保税区即将封关运行,将打造服务皖北乃至淮河流域的开放平台。芜湖片区建成投入运营国际贸易创新产业园,推动“一站式”审批和帮代办服务,提升企业获得感。
此外,安徽还持续优化涉外法律服务,建设仲裁中心、商事综合服务、自贸法庭、自贸检察办“四位一体”的法律服务体系,全国率先探索商业秘密保护新模式,推动企业保护关口前移,入选商务部自贸试验区第六批“最佳实践案例”。
下一步,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将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加大首创性、集成式改革力度,推动制度型开放,打造更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