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此山东 | 五年奋进,北方经济第一省何以“挑大梁”?

山东以实干作笔、以创新为墨,在“十四五”的答卷上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文|徐雅琳

五年磨一剑,齐鲁今朝看。

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的历史坐标上回望,山东以“走在前、挑大梁”的奋进姿态,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中扛起使命担当,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勇当先锋。

从7.44万亿到9.86万亿,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五年增加近3万亿元,占全国经济份额从7.19%提升至7.31%,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位势不断提升。在这背后,是山东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坚定转型,是科技创新引领下的产业蝶变,也是齐鲁大地民生福祉的持续改善。

山东以实干作笔、以创新为墨,在“十四五”的答卷上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图片来源:摄图网

经济强省,跨越式发展的五年

如果用一个词概括山东的“十四五”,“跨越”再合适不过。

数字无言,却是最有力的见证。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7.44万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9.86万亿元,五年跨越三个万亿级台阶,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由7.19%提升至7.31%,经济总量相当于去年济南、青岛两市之和。

“十四五”前四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1%,高于规划目标0.6个百分点。在经济总量持续攀升的同时,山东的人均发展指标也实现历史性跨越。

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7.34万元提升至2024年的9.76万元,城乡收入比由2.33缩小至2.14。更为难得的是,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0.8年提高至11.44年,人均预期寿命从79.1岁提高到80.5岁。

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孙爱军表示,五年来,山东始终坚定扛牢经济大省“挑大梁”责任,聚力打造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

经济总量的攀升背后是发展质量的提升。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转型的双重压力下,山东以3.9%的能耗增长支撑了6.1%的经济增长,全省单位GDP能耗四年累计降低18.5%。

绿色发展不再只是一句口号,已成为山东经济发展的鲜明底色。

全省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223家、绿色园区1家,数量均居全国前列。从“黑色”到“绿色”的转变,正在山东的工厂车间里悄然上演。

山东的绿色转型不仅体现在工业领域,更体现在能源结构的深刻变革上。在烟台海阳,我国首个核能供暖项目已连续第二个供暖季为居民送去温暖,这个项目覆盖海阳全城区,惠及20万居民,告别了以往燃煤供暖的历史。

山东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总量突破9300万千瓦,占电力装机比重超过42%,较“十三五”末提高15个百分点。其中,光伏发电装机、风电装机均居全国前列。同时,山东省煤电装机占比已降至47%以下,清洁能源正在成为山东电力供应的主力军。

图片来源:摄图网

绿色发展同样催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厅长侯翠荣介绍,全省环保产业年营业收入已突破4000亿元,同比增长12%以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齐鲁大地上得到了生动诠释。

科技创新,从“制造”到“智造”的蜕变

当“制造”遇见“创新”,山东正上演一场静默而深刻的产业革命。五年来,山东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推动传统制造向“智造”跃升,在多个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建成投运,标志着我国在核能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12英寸碳化硅衬底全球首发,为我国半导体产业注入强劲动力;全球运力最强固体火箭“引力一号”成功发射,彰显了山东在商业航天领域的硬核实力;潍柴柴油机热效率四次刷新世界最高纪录,达到52.28%,引领全球内燃机技术革新。这一系列“首座”“首发”“最强”“最高”,彰显了山东科技创新的硬实力。

山东工业经济结构在这五年间持续向优向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由2020年的45.1%提升至今年上半年的55.2%,产业提档升级的态势明显。

裕龙岛高端石化、日照精品钢铁基地、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等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重大工程落地达产,东方航天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累计保障20次海上发射任务,成功将130颗卫星送入太空。

在数字经济赛道上,山东同样跑出了“加速度”。5G基站累计建成26.6万个,千兆城市数量居全国第二,青岛获批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济南、青岛建成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成为全国首个“双枢纽”省份。

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济南、青岛、枣庄三大算力枢纽加速构建,智能算力占比超过50%,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连续六年蝉联全国“双跨”平台榜首,17个大模型通过国家备案,“人工智能+港口”成功纳入首批国家级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数字技术正深度赋能千行百业。

图片来源:摄图网

海洋科技创新更是山东的“蓝色名片”,其战略布局已构筑起从平台、人才到前沿探索的完整创新矩阵。

崂山实验室挂牌运行并实现规范化运作,2项大科学装置纳入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新建数量占全国的近1/7,海洋领域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因库、深海大数据中心和深海标本样品馆“深海三大平台”落户山东,全职住鲁海洋领域院士达22人、占全国的1/3。

在海洋装备领域,全球首艘10万吨级养殖工船“国信1号”、我国最新一代深远海一体化大型风电安装船下水运营,蓝鲸1号、2号钻井平台创造多项世界纪录,青烟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集群获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海洋科技创新正推动山东从“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跃升。

这场从“制造”到“智造”的蜕变,不仅体现在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更在于创新生态的全面重构。

山东构建起“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创新体系,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5万家、居全国第三,设立研发机构的企业达1.6万家、占规上工业企业的38.9%,较2020年提高25.6个百分点。在政策引领下,企业创新活力充分释放,培育出22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居全国首位,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88.4%,企业真正成为创新发展的主力军。

一批填补国内空白的标志性产品也相继问世,如全球最大直径智能化盾构机“山河号”、一类靶向抗癌新药“齐倍安”等,创新已成为山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引擎。

民生福祉,599万新增就业与95%医保覆盖率

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

五年来,山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接续推出一批群众所需所盼、可感可及的政策举措,持续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就业是民生之本。“十四五”以来,全省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99.4万人,通过城乡公益性岗位安置上岗156.8万人,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深入实施“创业齐鲁·乐业山东”、“技能照亮前程”等专项行动,发放创业担保贷款965亿元,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482.2万人次,以更高质量的就业托举起千万家庭的幸福生活。

与此同时,一张更加密实的社会保障网正在齐鲁大地徐徐铺开。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居民和职工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70%和80%左右,城养老保险跨省转移接续实现全省通办,9类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连续三年大幅提升。

五年间,山东每年推出20项重点民生实事,2024年民生支出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这份沉甸甸的民生账本,映照着山东执政为民的初心。

在教育领域,山东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数量跃居全国第一,学前教育普惠率达94.3%,“十四五”期间新增10个博士硕士学位授予高校、新设13所高职院校,首所公办职教本科淄博职业技术大学获批成立。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点在齐鲁大地落地生根,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在医疗健康领域,山东持续推进健康山东建设,全省每千人口拥有的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7.55张、执业医师数达到4.2人,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率超90%,9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加快建设,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国家级”的诊疗服务,群众看病难、看病远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图片来源:摄图网

针对“一老一小”重点群体,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76.4%,超过规划目标16.4个百分点;每千人口婴幼儿托位数提升至4.5个,国家儿童友好城市数量居全国首位,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获得感、幸福感的实实在在提升。

“十四五”以来,山东累计实施社会领域项目726个,总投资1211.2亿元,通过发行专项债券支持社会民生项目1998个,总投资超过1.1万亿元。这些真金白银的投入,彰显了省委省政府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坚定决心。

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刘勇表示,山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持续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把民生实事办实办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图片来源:摄图网

回望“十四五”,从海风吹拂的青岛海岸线到黄河蜿蜒的齐鲁平原,从繁忙的山东港口到创新的实验室,山东始终以实干践行“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以创新突破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在负重转型中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历史性跨越。

五年磨一剑,锋芒已现。站在即将跨上10万亿台阶的历史节点,山东正以更加开放、更富活力、更具创新的姿态,迎接“十五五”的新征程。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