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陈明一
10月21日,为期四天的第十七届江北水城·两河明珠(聊城)葫芦文化艺术节圆满落幕。站在“十四五”即将收官的重要节点,艺术节带来的思考颇多。
回顾“十四五”,农业农村建设实效满满。尤其国家乡村振兴局的挂牌,开启了我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奔向新生活、新奋斗的新征程。
建设农业强国,要抓好乡村振兴,而乡村要振兴,产业须先行,这也是开展实际工作的切入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
这也意味着乡村振兴要因地制宜,依托本地农业农村特色资源,提炼土特产的多元价值,向“三产”融合要收益。
如今的聊城,小小葫芦,一头连着农民增收,一头连着农村发展活力。历经十六届沉淀,当葫芦文化艺术节成为推动非遗传承、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聊城实现了乡村、产业、节庆、品牌多要素融合组团发展,打造出独具当地特色的新型乡村产业模式。

一方水土,一方物产:宝葫芦声名远播
作为葫芦文化艺术节的举办地——东昌府区的葫芦种植与加工历史悠久,种植可追溯至汉代,加工始于宋代,盛于明清。堂邑镇更是有着“中华葫芦之乡”的美誉。
2025年,东昌府区葫芦种植面积达3万余亩,预计年产量超9000万个,年综合效益26亿元。经过长期品种培育与引进,东昌府区的葫芦种植品种不断增加,以堂邑镇为例,现共有30多种,其中广泛种植的不乏有中号、草里金、美国、八宝、天津嘴等名品,“东昌府葫芦”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
葫芦文化发展协会、中华葫芦文化研究院、葫芦现代农业产业园、文创产业园、工艺葫芦产业省级示范基地……走在东昌府区的大街小巷,葫芦踪迹处处可寻。
近年来,锚定抱团发展,由政府牵头,东昌府区成立了专业葫芦种植经营合作社,按品种、技术、管理、标准、模式“五统一”要求,建立起葫芦良种培育基地和标准化种植基地,在侯营镇打造中华葫芦文化园,在堂邑镇建设了“中华范制葫芦文化园”,已带动全区80余个村庄、5000余种植户开展标准化种植。
在营销端,紧跟互联网、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热潮,东昌府区成立“中国葫芦电商协会”,全区葫芦电商经营户已超2000户。
作为“全国最大的葫芦集散地”,堂邑镇葫芦占据全国市场份额的70%以上;有着“中华葫芦第一村”之称的路庄村,家家种葫芦、户户搞电商,全村开设网店400多家——这里推出了“平台化设计”模式,用户可在线定制葫芦造型与纹饰,年均网络销售工艺葫芦700万个,先后被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亿元村”“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让东昌葫芦从“篓筐小物”变成了“全球商品”。
立足葫芦特色资源,聊城聚焦做好“土特产”文章,通过创新种植、加工、销售模式,推动传统葫芦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强村富民的“地标产业”和对外交流的文旅名片、城市名片。
“富口袋”+“富脑袋”:“三产”融合新动力
2024年,堂邑镇举办首届堂邑路庄葫芦大集,吸引1200多户葫芦商户参加,3天成交额1.6亿元;自2007年以来,葫芦文化艺术节的参展商从最初60多家增至7800多家,配合非遗市集、主题文艺展演等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共同构建起了“销、赛、展、产”四位一体的节庆格局……
在让农民“富口袋”的同时,聊城更注重“富脑袋”,通过高标准规划为产业注入可持续动能。
当越来越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幕后登台,积极转化为生产力赋能发展。聊城顺势而为,通过非遗工坊活化技艺、文旅融合打造沉浸式体验、数字技术赋能文物重生,推动文化“两创”从理念落地为产业,让古韵焕发新生机,成为城市发展的文化新引擎。
明清时期,东昌府作为京杭大运河沿岸九大商埠之一,葫芦雕刻曾是运河两岸农家的营生手艺与重要商品。如今,东昌葫芦雕刻已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用途广泛且文化内涵丰富。
近年来,东昌府区以数字创新为引擎,推进“山东手造”工程,联合青岛海尔卡奥斯集团打造全国首家葫芦文化产业互联网平台与产业大数据中心,提供全流程供需精准对接服务,赋能葫芦产业数字化、高端化转型;在深圳文博会等平台,聊城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葫芦雕刻技艺,数字平台也让参观者沉浸式感受非遗与科技的融合魅力。
东昌府区将葫芦产业纳入区域发展总体规划,每年投入专项财政资金,建设葫芦文化博物馆、开办工艺培训班,拥有36名葫芦雕刻传承人、5处传习所、1处非遗工坊,并培育了3300余名本土种植加工人才,确保技艺代际传承与技术革新。2024年,堂邑镇积极培育返乡创业大学生和本土加工人才300多人,创新高附加值文创产品1000多种,深受市场欢迎。
而当非遗传承人们亮相中国非遗展、上海世博会、法国巴黎“孔子文化周”等活动的舞台,聊城葫芦在世界舞台大放异彩,从“田间作物”成为知名“文化IP”。
不难看出,十几年如一日,聊城葫芦IP立得住、又能得到长足发展,正是得益于不断创新的文旅思维和营销模式,通俗讲来,“土特产”也需要网红爆款。
“福娃”“禄娃”,这是聊城葫芦的专属IP。通过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标识,打造“邑路繁花”品牌,聊城推出了东昌葫芦系列伴手礼及文创旅游商品,并建立起文旅资源与葫芦产业融合机制,统筹孔繁森精神教学基地、堂邑文庙等资源,将葫芦元素融入景观设计,开发主题研学课程,打造“葫芦文化+红色教育+历史研学”特色线路,实现了“游览+体验+消费”融合新模式。
小小葫芦,不断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品牌价值不断彰显。
深挖“土特产”地域价值,以“三产”融合激活内生动力,用“文化两创”赋能传统技艺,让古韵焕发新生机。当“小葫芦”撬动“大产业”,乡村振兴的“聊城样本”生动鲜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