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墟文化故事之王海龙|老物有声、老物有情!一位梅墟守护者的六十年乡愁

老街巷弄的温情,老物件的低语,都在诉说着一段段被岁月掩埋的往事。

前言

老街巷弄的温情,老物件的低语,都在诉说着一段段被岁月掩埋的往事。

“这里面有两层,梳子、化妆品都放在里面的。”他的手指轻抚过盒面,仿佛在触摸往昔的岁月。这位土生土长的梅墟老人,用他珍藏的每一件老物件,串联起这座千年商埠的变迁轨迹。

01 方家桥的读书声,三代同堂的课堂

王海龙的梅墟记忆,始于方家桥村。“我是在梅墟方家桥村出生的。”王海龙的记忆回到六十多年前的那个简陋教室。

那是教育资源匮乏的年代,三个年级的学生挤在同一间教室里上课。“老师先给一年级上课,二三年级就自修。”这样的复式教学,如今已成为历史记忆。

直到四年级,他转入当时梅墟最好的学校——求精学堂。“农村的房子都是破旧的小房子,但求精学校的教学楼非常好。”回忆起红砖教学楼、大操场,老人眼中依然闪着光。

最令人惋惜的是,他虽考上了如今名声在外的鄞县中学,却因家境贫寒不得不放弃学业。“通知书都拿到了,但是没去读书。”这句话背后,是那个时代多少农家学子的无奈。

02 从梅墟到军营,一代人的出路

十九岁那年,王海龙选择了那个时代农村青年的主要出路——当兵。

“当时农村太苦了,想离开农村。”六年的军旅生涯,不仅让他走出了梅墟,更塑造了他的品格。那些精心保存的退伍证、部队证书,记录着他的青春岁月。

“当兵应该是很好的,对不?”问话间,仍带着军人特有的自豪。

退伍后,他回到梅墟,从做临时工到在工厂开车,手握方向盘的岁月里,他亲眼见证了故乡从传统商埠向现代街区的每一次蜕变。

03 双日赶集的记忆,商埠梅墟的辉煌

问及梅墟从儿时到现在的最大变化,王老师的记忆一下子回到了那个商埠鼎盛的年代。“过去的梅墟,逢单是空日,逢双是市日。”王海龙生动地描绘着记忆中的繁华景象。

在他的讲述中,一幅生动的商贸画卷徐徐展开:余姚三七市的杨梅,通过姚江船运先到梅墟,再转运到其他地方售卖;从镇海关进来的水产品,也是先到梅墟,再转卖各地。

“梅墟是宁波东南最主要的商埠。”老人的语气中透着自豪。那时的梅墟,地处甬江要冲,是连接宁波与外界的重要枢纽,商贾云集,市声鼎沸。

04 老物件的守护者,文化传承的使者

在王海龙的收藏中,每一件物品都在诉说着独特的故事。

那张泛黄的小学毕业证书,纸页虽已脆化,墨迹却依然清晰;那本边角磨损的干粮证,记录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生活轨迹;那些部队证书,见证着一代人的青春抉择。

“希望把前年古镇梅墟的老传统留下来,让来的人知道梅墟以前是什么样子的。”这是老人最朴素的心愿。在他看来,这些老物件不仅是个人记忆,更是一个时代的共同见证。

05 传承的对话,两代人的文化接力

街道社管科徐伟华与王海龙之间展开了一场跨越年代的对话,这不仅是两个人之间的交流,更是两代人关于文化传承的共识。

徐伟华理解老一辈人对老物件的特殊感情:“年轻一代的思想跟您的思想是有一定差别的,像您这个年代的人对这种老物件非常有感情。”

他同时也提出了一个现实的考量:“人年龄大了之后,这些老物件会传给自己的小孩也好,孙子也好,他们对老物件的这种意识可能会相对减弱。如果放到政府或者放到今后的陈列馆里,做一个永久的保存,不仅有纪念意义或者传承的价值,也是为梅墟做出一定的贡献。”

这番话说到了王海龙的心坎上,也道出了文化传承的现实路径——个人的珍藏终将汇入集体的记忆,家庭的传承终将融入地方的文脉。

在现代化发展的浪潮中,这些老物件如同文化的种子,需要被细心保存,才能在新时代发芽生长。

那些被保留下来的老建筑,那些重获新生的历史街区,那些在绿道上漫步的市民,都在参与一个文化的循环——从过去汲取智慧,为未来留下印记。在这里,历史不是前进的包袱,而是创新的源泉。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