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孟宝乐
一份报告的发布,激起千层浪。
近日,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发布我国首份《城市综合发展指数报告(2025年)》,济南以80.3分的综合得分,紧随北京、深圳、上海、杭州之后,强势跻身全国前五,超越了广州、南京、青岛等一批传统认知中的强市。
消息传来,这座一贯低调的泉水之城,顿时成为瞩目的焦点。
人们不禁要问:在涵盖27个省会城市、4个直辖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的36城激烈角逐中,这座千年古城何以突破重围,跃升为城市综合发展的“新晋黑马”?
答案,正藏在这座城市多年来的转型足迹与治理智慧之中。

评价体系之变:从“GDP崇拜”到多维发展
长期以来,城市排名多以GDP论英雄,形成了固化的认知惯性。
而此次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发布的《城市综合发展指数报告》,首次构建了一套衔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与中国城市政策导向的多维评价体系。
作为国内首份城市综合发展领域的标准化研究成果,该报告从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六大维度出发,设置90项具体指标,全面审视城市发展质量。
这一变革,标志着中国城市评价正式告别“唯GDP论”的单一逻辑,转向更加注重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与可持续性。
在这一新坐标系之下,济南的脱颖而出,源于其多年坚持内涵式发展、全面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持续积累。
具体来看,济南以80.3分的综合得分位列第五,在六大维度中有五项跻身全国前十。其中,“宜居城市”高居第二,“韧性城市”位列第六,“文明城市”排名第八,“智慧城市”位居第九,“创新城市”亦跻身第十。多维度齐头并进,为其综合排名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样一份成绩单,展现的不仅是数据的均衡,更是一座城市在发展理念上的成熟与治理能力上的系统提升,是高质量发展理念在城市实践层面的生动诠释。
发展路径之变:从工业老城到创新高地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济南是一座工业老城,尤以重工业见长。然而,细读报告和数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正在经历深刻转型的创新之城。
在“创新城市”维度中,济南位列全国第十。这一成绩的背后,是济南日益壮大的创新主体梯队。全市7188家高新技术企业、916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共同构成了一条从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完整培育链条。这些企业不仅是技术创新的主力军,更是产业生态活力的重要体现。
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济南构建起多层次、高能级的科研体系。拥有牵头和参与建设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各10家,省实验室3家,省重点实验室126家,数量均居全省首位。同时,8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36家省技术创新中心、51家院士工作站等平台,为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济南的创新能力也在国际视野中得到认可。2024年,其在《自然》全球科研城市百强名单中排名第31位,较2023年提升1位;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排名中保持第15位,连续六年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位居全省前列,济南已稳步迈入科技强市行列。
更令人振奋的是,这些创新资源正加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竞争力与影响力。在空天信息领域,“济南一号”量子卫星成功发射,国内首条空间行波管自动化生产线通过验收,推动济南在低轨卫星组网运营与核心部件制造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比亚迪济南基地实现每分钟下线一辆整车的生产效率,成为华北地区重要的新能源整车生产基地。在新材料方面,天岳先进的碳化硅衬底量产进程不断提速,助力我国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领域突破国外技术垄断。
此外,济南围绕“工业强市”战略,构建起“13+34”的产业链体系,聚焦新材料、智能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集群化、高端化发展。以齐鲁制药、华熙生物为代表的企业在生物医药与透明质酸领域做到全球领先;以浪潮集团为引领,济南在服务器制造与工业软件领域奠定全国优势。
从“粗重黑”的传统工业,到“高精尖”的现代产业体系,济南走出了一条以创新驱动内涵式增长的发展路径。这座城市正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全力奔向更具活力、更富韧性的创新高地。
城市治理之变:从规模扩张到品质提升
济南在此次综合排名中最为亮眼的成就,当属“宜居城市”高居全国第二的成绩。这背后,是城市治理理念从追求规模扩张向注重品质提升的深刻转变。
这一转变的核心,是将城市发展的逻辑起点与最终归宿,牢牢锚定在“人”的身上。
过去,衡量一座城市进步的标尺往往是GDP、高楼数量与建成区面积。而今,济南的实践正在重新定义发展的内涵: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建设的终极目的,是让人民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这种“人民城市”的理念,已渗透到城市治理的毛细血管,转化为市民可感、可知、可及的日常生活体验。
走进历下区文东辖区,“品质提升”的成果触手可及。这里的老旧小区曾普遍面临基础设施老化、公共服务缺失、物业管理难等共性困境。如今,通过系统性推进城市更新,这里已实现了从“点”的突破到“面”的绽放。健康路7号院改造后公共空间焕然一新;师东新村巧用“微循环”模式,有效破解了困扰居民多年的停车难问题;羊头峪东沟28号建起了规范的非机动车棚,居民们告别了危险的“飞线充电”……这些发生在市民身边的关键小事,正是济南城市更新最生动、最温暖的缩影。
这种转变非朝夕之功,而是年复一年、系统推进的战略坚守。今年,济南已启动城市更新项目达80个,完成年度投资160.6亿元;启动城中村改造项目51个,完成投资144.6亿元。
数据显示,济南市财政用于民生和社会重点事业的支出占比持续提升,2024年已达到80.3%。这一比例甚至高于许多GDP总量领先济南的城市,清晰地传递出济南的价值排序:将真金白银用于提升市民的获得感,是比单纯追求经济规模更重要的政绩。
这份治理理念的升华,同样体现在城市治理的“智慧”与“韧性”上。在济南智慧泉城运行管理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实时跳动着交通、环境、应急等关键数据,背后是海量信息的汇聚融合与智能调度。
例如,依托“交通大脑”优化信号灯,济南核心片区路段日均减少红灯等待9.5小时,这节省的不仅是时间,更是每一位市民的通勤焦躁,是城市运行效率与市民情绪价值的双重提升。
从老旧小区焕新,到基础设施升级,再到智慧系统赋能,济南正以系统化的民生工程,将发展成果转化为市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这标志着济南的城市治理现代化,完成了一次从“物”到“人”、从“硬件”到“软件”、从“速度”到“温度”的深刻转型,为“宜居”二字写下了最有力的时代诠释。
生态理念之变: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
作为一座传统工业城市,济南的生态转型之路格外引人注目。在《城市综合发展指数报告》中,虽然"美丽城市"指标暂未进入前十,但这座城市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展现出的决心与成效,印证着它从“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的坚定步伐。
2024年,济南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生态成绩单:PM2.5浓度降至36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同比增加30天,两项指标均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水平。
更重要的是,PM10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治理得到系统提升。在水环境治理方面,雨污合流管网、黑臭水体“两个清零”任务全面完成,重点泉群保持21年连续喷涌,这座泉城的生命脉络得到了最用心的守护。
这些成就的背后,是济南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坚定决心。从大明湖南岸的“见湖透绿”工程,到“一湖一环”绿道的全线贯通;从黄河下游环泰山区域国土绿化项目入选中央财政示范项目,到全力构筑“山泉湖河城”浑然一体的生态格局……济南正走出一条工业城市绿色转型的新路子。
值得一提的是,济南的生态理念深度融入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在保泉方面,济南不仅成立了泉脉保护技术研究中心,构建国内首个泉域岩溶地下水数值模型,还为每一处名泉建立专属健康档案,通过《济南市名泉保护条例》等政策法规,实现从应急性保护到制度化、科学化守护的转变。
系统性的生态治理,让“月牙飞瀑”胜景再现,七十二名泉全部复涌,消失多年的小清河实现复航,对水质极其敏感的中华鳑鲏等鱼类也重现身影。
与此同时,济南的生态建设始终与民生改善紧密相连。遍布全城的1202个城市公园与星罗棋布的共享绿地、共建花园相融合,千园之城的魅力日益彰显;60家泉城书房等近千处新型阅读空间,让市民在推窗见绿的同时更能出门闻香。
事实上,济南的生态转型之路仍在继续。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仍是必选动作;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强化河湖水域岸线管控,稳妥推进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等举措,都是这座工业城市迈向生态文明不可或缺的“良药”。
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济南的绿色转型保留了“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城市底色,又赋予了“山泉湖河城”新的时代内涵,为传统工业城市的绿色转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济南方案。
文化自信之变:从历史名城到现代文化创新之都
在《城市综合发展指数报告(2025年)》的“文明城市”排名中,济南位列全国第八。这一排名不仅是对济南文明建设成果的肯定,更折射出这座城市在文化发展路径上的创新探索。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济南拥有超过4600年的文明史与2600多年的建城史,龙山文化、泉水文化、名士文化在此交汇,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基底。然而,这座城市并未沉溺于历史的辉煌,而是积极推动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走出了一条从文化资源大市到文化创新强市的跨越之路。
以“二安文化”为引领,济南成功打造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IP。通过举办中华“二安”文化旅游节,融合国风游戏、汉服巡游、诗词擂台等现代形式,将传统文化嵌入当代生活场景,吸引大量年轻群体参与,实现了古典文脉的青春化表达。
与此同时,济南在大明湖西岸打造了以“夏雨荷”IP为核心的沉浸式文创空间雨荷馆。这里不再只是传说中的地名,而成为集品茶、观湖、文创消费于一体的时尚生活空间,让历史故事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可传播的城市叙事,成为文旅融合的典范之作。
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济南大力推进“泉城书房”“泉城文化驿站”等新型文化空间建设。2024年,全市累计建成60家泉城书房、70处文化驿站,以及95家备案博物馆。
这些空间不仅是阅读场所,而且成为社区交流、艺术展示、非遗体验的枢纽,让“满城书香”成为济南新的城市名片。2023年,济南在《中国美好生活大调查》中位列“全国最爱看书城市”榜首,文化氛围日益浓厚。
济南的文化自信,还体现在其对民俗资源的活化能力上。面塑、皮影等传统非遗通过创意设计、数字化展示、研学体验等方式,走出博物馆,走进商业综合体、景区与学校,实现了从“被保护”到“被需要”的转变。
此外,济南积极推动“时尚+城市”发展模式,在济南时装周中推出“泉锦鲤”等新IP,推动文化资源向消费市场有效转化。
从创建文明城市到建设城市文明,济南完成了一次理念与实践的跃升。文明城市不再是停留在指标达成的荣誉勋章,而是融入城市肌理的精神底色。通过文化铸魂、创新表达、服务润心,济南正以文化为纽带,链接着城市的过去与未来,也链接着每一位市民的归属感与幸福感。
此次上榜“全国第五”对济南而言,既是肯定,更是新的起点。这标志着济南已经站在了一个更高的发展平台上,也意味着这座城市将承担起更重要的使命和责任。
展望未来,济南已擘画清晰蓝图——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构建“产研院创新圈、超算中心创新圈、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创新圈、山东大学创新圈”四圈联动的创新发展格局。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城,正在以崭新的姿态,向着“强新优富美高”现代化强省会的目标稳步迈进。
在中国城市发展的星辰大海中,济南正高悬云帆,自信地驶向更辽阔、更深邃的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