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目标剑指3万亿涉农贷款!安徽首创“农业保险+”改革落地

作为全国首个以财金协同模式支持乡村振兴的系统性改革举措,“农业保险+”改革不仅明确了“三年三步走”的阶梯式目标,更通过四大行动二十项举措系统破解“三农”领域长期存在的融资难题。

文丨邬少娟 郭梦琪

10月15日,安徽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深入解读《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农业保险+”改革的实施意见》。安徽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谷剑锋会上介绍,作为全国首个以财金协同模式支持乡村振兴的系统性改革举措,“农业保险+”改革不仅明确了“三年三步走”的阶梯式目标,更通过四大行动二十项举措系统破解“三农”领域长期存在的融资难题。

图片来源:安徽省政府新闻办

三年三步走:从全面覆盖到全国领先

《实施意见》以时间节点和量化指标,为“农业保险+”改革划定了可落地、可考核的推进路线,逐步实现改革从“广度覆盖”到“深度赋能”的升级。

2025年底为改革“全面铺开”关键阶段,安徽将实现“农业保险+一揽子金融产品”试点全省全覆盖。此前,安徽自2022年起已在全国率先开展相关试点,通过保险与信贷、担保等金融工具联动,在多地验证了模式可行性,为此次全省推广奠定基础。

2026年进入改革“效能提升”重要节点。根据目标,当年安徽农业保险风险保障规模将突破2300亿元;依托保险增信功能,涉农贷款余额将向3万亿元目标迈进,涉农融资担保在保余额同步突破350亿元,为粮食安全保障、特色农业发展提供充足资金支撑。

2027年“农业保险+”改革将显现显著成效,进一步引导撬动更多社会资本与金融资源投入“三农”领域,实现乡村振兴投入可持续,助力安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四大行动:构建农村金融服务新体系

针对当前“三农”领域存在的融资渠道窄、风险抵御能力弱、资源整合不足等痛点,《实施意见》精准推出四大行动共20项具体举措,构建全要素、全链条的农业金融服务新生态。

多元融资行动致力于打通金融资源流向农业农村的堵点。该行动以“一揽子金融产品”为主线,设立“政保贷”综合金融产品,实施专项担保计划,重点解决“信贷+担保+基金+期货”等政策落实中的难点问题。通过这一创新,农业保险从传统的风险保障工具转变为融资增信的重要载体。​​

多维赋能行动聚焦数字化转型,依托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安徽)设立“农业保险+”专属板块,建立信息共享机制。通过开发农业企业科创保险产品、创新文旅保险体系、推广数据资产运用等措施,拓展农业保险在数据、科技、平台等要素领域的应用场景。​​

多链融合行动创新性地提出“五链融合”理念,即聚焦产业链、供应链、资本链、生态链和技术链的协同发展。通过推广“一链一险”模式,为农业生产提供从种植、养殖到加工、储存、销售的全链条保险服务。同时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投资优势,培育农业企业上市资源。

多层次覆盖行动着力完善保险保障体系,通过增强重要农产品保险保障能力、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探索商业险共保模式等措施,构建多层次保险体系。同时整合村级服务网点,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夯实保险服务基础。

创新价值:从“输血”到“造血”的机制转变

“农业保险+”改革的深层意义,在于推动财政支农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传统模式下,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多为一次性“输血”,难以形成长效支撑;而“农业保险+”改革通过保险杠杆的放大作用撬动金融资本,构建起可持续的“三农”投入“造血”机制。

这一创新举措在全国范围内属于首创首试。政府层面通过保费补贴、风险补偿等政策工具,精准引导市场资源向农业农村领域倾斜;金融机构则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主动下沉服务、开拓农村市场,最终形成政府与市场互利共赢的良性发展格局。与此同时,作为农业大省,安徽面临的“三农”融资难题在全国具有普遍性,此次改革形成的实践成果,也为全国探索财金协同支持乡村振兴的可复制、可推广经验筑牢了实践根基。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