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城市观察丨风雨同心,颗粒归仓!聊城决胜抢粮保卫战

风雨中,聊城上下争分夺秒、全力以赴,只为把丰收牢牢攥在手中。

文丨孟宝乐

鲁西平原上,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抢粮保卫战”正激烈进行。

连续阴雨天气,让本应遍地金黄的田野变得泥泞难行,玉米倒伏、农田积水、机械难以下地……秋收的节奏被骤然打乱。

“玉米熟了,最怕的就是这种连阴雨。”阳谷县种粮大户刘召安的感慨,道出了千万农户心头共同的忧虑。

面对突如其来的秋汛,聊城市迅速启动“三秋”应急抢收抢烘预案。从市县到村镇,从干部到群众,一场守护“粮袋子”的攻坚战役全面打响。风雨中,聊城上下争分夺秒、全力以赴,只为把丰收牢牢攥在手中。

这不仅是一场应对天灾的应急攻坚,更是中国粮食安全体系在基层的一次实战检验,折射着农业防灾减灾体系的高效执行力,彰显着急农所急、护粮为民的民生担当。

下好“先手棋”打赢“主动仗”

面对今年“三秋”期间可能出现的持续阴雨天气,聊城市以高度的前瞻性与行动力,提前布局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展现出守护粮食安全的坚定决心。

早在9月28日,聊城市农业农村局便率先印发《聊城市“三秋”抢收抢烘应急预案》,系统构建应急抢收与烘干工作的责任体系与处置流程,最大限度减少粮食损失、保障秋收秋种顺利推进。

在组织架构上,聊城成立由市农业农村局分管领导挂帅的专项领导小组,确保决策高效、响应迅速。县级同步建立对应指挥机制,实现市、县两级应急指挥体系的上下贯通。

在应急抢收环节,聊城构建从气象预警、机具储备、田间排涝到跨区调度的全链条响应机制。特别是对全市履带式收获机、烘干设备进行全面摸排,建立应急机具储备台账,实施“人歇机不歇”作业模式,开展区域互助调度等,直指阴雨天气下抢收工作的核心痛点。

值得一提的是,预案不仅聚焦“抢收”环节,还延伸至烘干储存产后保障环节。明确要求连阴雨持续3天以上即启动烘干机具,指导各地充分利用文化广场、学校操场等公共空间作为临时晾晒点,并协调粮食收储企业提供临时仓储服务,体现出极强的务实性与应变能力。

这套系统化预案,让聊城实现了从被动救灾到主动防御的转变,为后续行动赢得了宝贵的战略主动。

当秋雨如期而至,预案迅速转化为实战行动。10月5日,全市召开应对连续阴雨天气“三秋”生产工作会议,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百顺亲自部署,进一步强化了几项关键举措:

强化政治责任:将“三秋”生产明确为必须扛牢的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提升了各项工作的优先级和执行刚性。

强化部门协同:要求农业农村、气象、水利等多部门联合会商研判,打破了行政壁垒,形成了守护粮食安全的合力。

强化政策落地:具体到跨区作业农机车辆免费通行、严格落实各项惠农补贴等,确保了政策红利能直达基层,调动了各方积极性。

张百顺还将小麦播种质量、秋汛防范与秋收抢收同步部署,既全力保障当下秋粮颗粒归仓,又为明年夏粮丰收夯实基础。

从预案的前瞻制定,到战时的高效调度,聊城以紧密衔接的工作节奏,展现出在粮食安全责任上的系统思维与深层担当。

抢收不是基层的孤军奋战,而是一座城的系统作战。在这场与天争时的攻坚战中,聊城以坚定的政治自觉和深厚的为民情怀,牢牢守护着粮食安全这条底线。

截至目前,全市布局190处粮食烘干服务点,临清市建成33个标准化烘干点,东昌府区24台烘干设备日处理能力达2860吨。

这些数字背后,是颗粒归仓从目标到行动的扎实转化,也是现代农业治理能力在鲁西大地的生动写照。

干群同心打通抢收最后一公里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聊城“三秋”抢收的成效,最终体现在田间地头的“最后一公里”突破中。

面对泥泞地块机械难进、留守农户劳动力不足等现实难题,聊城各地以党建为引领,推动市县乡三级联动机制落地见效,让“志愿红”与“丰收黄”在秋雨之中交相辉映。

冠县创新推出“三抓三重”工作机制,派出6个技术指导帮包组直插18个乡镇,组建210余支党员应急服务队,3000余名党员干部带头蹚泥疏通沟渠、人工抢收玉米。

同时,冠县整合农机资源,实现统一调度、订单作业。如清泉街道耿儿庄村整合收割机、拖拉机140余台,柳林镇动用农机560余台,有效破解“有机无活干、有活无机用”难题。

截至目前,冠县秋粮收获进度达85.95%,林果采收基本完成,这份成绩单浸透着基层干部的汗水。

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北城街道探索的“接单式”帮扶,则彰显出浓浓的民生温度。街道通过网格第一书记逐户摸排,建立“助农需求清单”,对留守老人、残疾农户等特殊群体进行重点标注,实行党员干部“接单式”帮扶。

在苏庄村,党员干部脱下外套、卷起裤腿,与村民一起踩泥掰玉米、肩挑背扛转运粮食;村委会大院、文化广场被改造成临时晾晒棚,解决了晒粮难的燃眉之急。

“党员干部冲在前面,我们老百姓心里就有了主心骨”,村民孔大爷的一句感慨道出了干群同心的力量源泉。

如今,北城街道秋粮收割进度达60%,实现减产零发生,正是这种把群众的粮事当成自家事的担当,让粮食安全有了最坚实的支撑。

此次“三秋”抢收,聊城不仅打赢了一场与天争时的应急战,更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科技赋能农业防灾减灾的长效路径。

在临清市戴湾镇,一家农产品购销企业自主研发的粮食智能脱水预处理系列设备大显身手。该企业采用二次烘干技术,能将含水率35%-40%的鲜玉米棒,在7-9小时内降至14%含的入库标准。20台套设备24小时不间断运转,年烘干粮食能力达6万吨,有效缓解了周边村民湿粮积压的难题。

冠县推广的“找农机”小程序,实现了农机需求与供给的智能匹配;AI农技员系统在线答疑,为农户提供24小时不间断技术指导;全要素交易平台畅通农资购销渠道,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

东昌府区建立的“烘干设备动态调度机制”,全面摸排各站点设备数量与日处理能力,形成实时更新的“烘干资源台账”,可动态掌握各点作业进度与待烘存量,实现了资源利用最优化。

这些科技手段的系统应用,让抢收抢烘更加精准高效,也为粮食安全注入了强劲的数字动能。

雨势渐歇,暖阳复照。聊城的田野上,收割机仍在轰鸣,烘干塔依旧运转,一片片晾晒场上金黄铺展。

风雨来时,他们未乱阵脚;田埂之间,他们沉着应战。从聊城到全国,千千万万的农业工作者、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正用自己的汗水与智慧,守护着中国人手中稳稳的饭碗。

秋粮一天不到手,工作一天不放松。这是聊城的坚守,更是中国粮食安全体系的责任与担当。

在中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道路上,每一次这样的基层实践,每一份这样的实战经验,都在为我们筑牢最坚实的根基、积累最宝贵的底气。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