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姜妍
《紫丁香》

商务印书馆 2025-5
“上海的霞飞路是一只万花筒,是一副七巧板,是资本家、小商人、贵族破落户、国际间谍、卖唱女和流浪汉的化合物,是巴黎繁华的阴影,是斯拉夫的天堂,是1937标准式的国际都市的雏形。”
作为20世纪30年代“新感觉派”作家之一的叶灵凤,他在小说中生动展示了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生活,描绘都市男女的爱情故事。短篇小说《紫丁香》中,男女主角在霞飞路的咖啡馆约会,心里却想着传统爱情的遗憾,在百货商店买时兴商品,却念着旧时光的温情。“生活在现代都市气息中,却具有一颗古典的心,一种中世纪的感情”,现代外壳下包裹的古典内核,让小说兼具现代性与先锋性的个人风格。
2025年正值叶灵凤诞辰120周年,此前散佚已久的《紫丁香》叶序及其他数篇作品也得以重见天日。一部充分体现作者最初构想的《紫丁香》终得完整面世,是对叶灵凤的纪念,也算了却叶灵凤本人的一桩夙愿。
《花落了》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5-9
大了( liǎo )是天津白事组织者的称呼。如果说死亡是一面镜子,那么大了师傅是距离镜子最近的人——他们照见丧葬文化后的人世百态,也照出不同的生死观。
从小在白事中长大的韩云,祖传五代做大了,她把死亡看得和吃饭睡觉一样平常。于是,她试着把关于死亡的故事写成段子:胡同里那对无家可归的傻兄弟,病逝后灵前反而堆满了街坊送来的各种食物;一位老红军在哭声里突然坐直,因没有完成心愿“死而复生”;以及儿时为捡玻璃球意外去世的伙伴,和冬天里淹死在公厕的挚友。故事从上世纪70年代讲起,九个不同年代、不同命运的家庭,面对死亡都有着相同的悲伤。
对韩云来说,每一场白事她不止看到冰冷的遗体,更是曾经鲜活存在于世间的一个生命。作为阅人无数的大了,她在一次次白事中对生死有了更豁达的理解:我们不是怕死,只是我们在这个世界,拥太多爱了。
《蔷薇的记忆》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5-8
作为日本前卫艺术浪潮的先驱,宇野亚喜良与寺山修司、横尾忠则共同定义了1960年代的传奇精神。他的创作跨越多个领域:其为“天井桟敷”设计的海报已成为地下文化的视觉符号;更与宫泽贤治、涩泽龙彦、细江英公等杰出艺术家深度合作,提供装帧与插画。在风格上,他巧妙融合了日本传统绘画的色彩美学与西方新艺术运动的流畅线条,开创出一种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以其华丽而诡谲的异色美学,至今仍是一代文艺青年眼中的视觉偶像。
《蔷薇的记忆》是宇野亚喜良的随笔集,在书中他以敏锐的笔触,记录下那些照亮他创作的艺术家、导演及演员,从科克托、梵·高讲到竹久梦二、铃木春信,他向读者展示了独家的艺术世界,拼贴出一幅兼具私人温度和时光厚重的日本战后浮世绘。
《文明拂晓时》

中信出版社 2025-8
本书将目光投向埃及与美索不达米亚所在的“近东”——这片被西方学术传统所命名,同时也被其视角所塑造的古文明发祥地。在长期的话语建构中,该地区被赋予了一种异域情调与神秘色彩,其作为现代社会文明根基之一的深刻意义,反而在此过程中逐渐被遮蔽。这种源于文明区分逻辑的认知框架,至今仍在影响我们对于不同文明、地域与国家之间关系的理解方式。
牛津大学考古学博士温格罗通过考古发现中人类最早建立城邦、树立纪念碑、祭祀神灵以及组织日常生活的痕迹,引领读者越过王朝更迭与地域兴衰,回到文明发生的原初现场,重新回答“文明为何”这一根本问题。他试图揭示,所谓“有组织的现代社会”与远古文明之间,实际上在精神结构与组织逻辑上有着一脉相承的连续性。
大卫·温格罗同时对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表示了质疑,他认为各文明间的交流与互动从未停歇,这远不止是商品与货物的往来,也是思想与文化的深度交融、彼此塑造。所谓欧洲人、中东人、埃及人的文化身份本身并非孤立存在,它始终是互动与借鉴的产物。
《皇帝与国王》

光启书局·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5-9
公元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的东亚历史注定是不平的:在中华大地,燕王朱棣起兵终结建文朝,开启永乐盛世;朝鲜半岛上,将领李成桂终结高丽王朝,创立朝鲜五百载基业;隔海相望的日本列岛,将军足利义满结束南北朝对峙格局,统一日本。
然而,这位与明成祖朱棣、朝鲜太祖李成桂并立东亚的政治豪杰,却同时背负着赞誉和骂名——生前他缔造“室町时代”,被大明天子封为日本恭献王,将宗教势力为其所用,建起世界文化遗产金阁寺。死后,他是被儿子褫夺尊号的“太上天皇”,被视为逆贼之身;在京都盛大的时代祭典中,他是一位被刻意遗忘的缺席者;于皇国史观笔下,他是向明朝卑躬屈膝的背叛者。
本书以室町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的政治生涯为主线,从其初涉风云的“康历政变”起笔,一直写到他人生的终幕。研究不仅深入剖析了他在日本国内政治、对外关系与文化发展上的作为,更将他置于整个以大明为核心的东亚世界秩序中。透过日本、中国、朝鲜半岛的不同角度,作者旨在重新审视这位复杂人物:他是挑战国际秩序的僭越者,还是具备非凡洞见与政治智慧的设计师?他的崛起,对当时置身于中华朝贡体系下的室町日本,究竟意味着什么?
《为什么伟大需要犯错》

湛庐·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5-7
人类历史的发展离不开试错,无论在哪个领域都如此。即使是天才云集的科学界,顶尖科学家们也犯过惊人的错误。达尔文对遗传学的理解完全错误,这使其自然选择理论在当时几乎失去解释力;开尔文勋爵因误判地核为固态且均一导热,将地球年龄严重低估了50倍;诺贝尔奖得主鲍林提出了DNA模型,却在结构研究上犯了错;霍伊尔曾一度激烈批判日后被证实的大爆炸理论;而爱因斯坦为维持静态宇宙,在方程中引入“宇宙常数”,后又摒弃,然而这两种构想最终都被证明有误。
通过书写不同科学家的错误,作者利维奥希望证明,即便是经由看似不可能的错误途径,也可以建立起发现和创新之路。错误不仅不可避免,更是科学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他将这些失误视为“绝妙的错误”,因为它们是将科学带入正确方向的契机,让缓慢发展的科学,偶尔也能突飞猛进。
《动物有多重要?》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5-9
动物的生命价值究竟几何?人类应如何对待它们?
或许大多数人都同意动物在道德上很重要,但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考虑动物?当代伦理讨论中的一个突出立场是:动物与人具有相同的道德地位,因此动物和人的相似利益应该得到同样的考虑,这被耶鲁大学教授谢利·卡根视为“一元论”。而在《动物有多重要?》一书中,作者主张一种等级义务论方法,即承认人比动物更重要,而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重要。
这一主张随后引出本书更为深刻的追问:如何判断不同动物的价值?用于衡量苍蝇与猩猩的,是否是同一把标尺?宠物的情感价值,是否必然高于一只令人畏惧的野生动物?更进一步,即便我们默认人类居于某种优先地位,这是否就赋予了我们可以肆意虐待与滥杀其他生命的道德豁免权?如何看待动物是重要的,这也关乎我们如何看待自身。
《奇兽之鉴》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5-8
大如海岛的海兽,大到能被船员当作陆地“登陆”,甚至于在鱼背上生活做饭。被称为音乐界毒师的大懒毒辣,开盲盒式放毒,让人无处可躲。令无数海员闻风丧胆的喷水怪把勒亚,平生唯爱往路过海船喷水……300多年前大航海时代的欧洲人早已见过的神奇动物,通过明代传教士绘制的一纸地图《坤舆全图》传入中国,被尽数收入《古今图书集成》后,却无奈在漫长岁月中流散。
本书的两位作者非动物学专家,他们通过回溯奇兽在欧洲的历史,试图从科学、地理、文学、博物学层面还原22种神秘海陆生物的真实一面。展现明清时期来自远方的传教士如何用画笔与文字,编织出令人惊叹的博物奇观。本书也照见其后更宏大的历史图景——中西方思想的碰撞、知识的全球传播以及人类自然观念的深刻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