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隆重举行

数千名海内外校友、师生代表等齐聚一堂,共同回溯八十载风雨兼程的如歌岁月,见证办学成就的丰硕成果,擘画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的未来新篇。

金秋江淮,天高云淡。10月7日,素有“工业报国”传统的合肥工业大学,迎来了八十华诞。数千名海内外校友、师生代表等齐聚一堂,共同回溯八十载风雨兼程的如歌岁月,见证办学成就的丰硕成果,擘画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的未来新篇。

值得一提的是,庆祝大会上,该校正式宣布将揭牌成立集成电路创新学院、人工智能创新学院和未来技术创新学院,标志着这所老牌工科强校在服务国家与区域发展的新征程上,再次迈出关键一步,力争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关键技术攻关实现协同突破。

初心如磐 为国育才

庆祝大会主会场气氛热烈,庄严不失温馨,一如合工大给人的一贯印象:沉稳、内敛、务实。会场内座无虚席,精神矍铄的老教授与风华正茂的在校学子相邻而坐,从五湖四海归来的校友们握手言欢,共叙同窗情、师生谊。

时间回溯到1945年,抗战烽火方熄,民族复兴肇始。一批怀揣“工业救国”理想的有识之士,在蚌埠黄庄创立安徽省立蚌埠工业职业学校。建校之初,学校便设立土木科、纺织科,为国家建设输送亟需的工业人才。随着新中国工业化浪潮奔涌,学校几经变迁,于1956年迁至合肥,1958年正式定名为合肥工业大学,并增设34个服务装备制造业的学科专业,为国家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作出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大幕拉开后,合工大将“工业兴国”作为时代使命,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形成先进制造技术等8个学科群,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走进新时代,紧盯科技发展前沿和产业发展趋势,合工大将“工业强国”作为学校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

1958年10月7日,学校正式挂牌。

八十载光阴荏苒,从“工业救国”到“工业报国”,这份初心穿越时光,在新时代绽放出新光彩。

如今,学校不仅在装备制造、土木工程等传统领域优势依旧,更将这份精神注入到前沿科技攻关之中。在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向念文教授带领团队历时十余年,成功破解高铁雷电防护技术难题。他常说:“心怀‘国之大者’,矢志‘工业报国’,这是每一个工大人的初心,也是我们不懈奋斗的动力!”

初心并未停留在过往,而是持续赋能于当下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当前,合工大12个学科跻身ESI全球前1%,工程学学科挺进全球前万分之四。

“目前,学校70%的毕业生选择服务于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等国家战略行业。校友创办或担任主要负责人的上市公司达64家。”合肥工业大学校长汪萌说。

从传统制造业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合肥工大人的身影始终活跃在国家建设的第一线。

创新引领 智驱未来

从天问探火、嫦娥奔月,到神舟飞天、C919翱翔,大国重器的背后,始终烙印着合工大的创新足迹,闪耀着合工大科技之光。

站在继往开来的历史关口,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浪潮,合肥工业大学正以敏锐的洞察与前瞻的布局积极应对。

2024年,学校率先获批设立全国仅有两所高校拥有的“电子信息材料”专业,并同步增设“量子信息科学”“数字经济”等一批前沿专业,成为新工科建设的先行者。

前瞻布局,在校园中催生着蓬勃的创新活力。同一年,刚满30岁的青年教师何云瀚加入合工大管理学院,致力于飞行器技术与低空智联网这一新兴领域的研究。尽管学校当时尚未开设对应专业,但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他迅速组建起一支平均年龄仅30岁的年轻科研团队。

“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这位90后教师常对00后的学生们这样说。这句寄语背后,承载着杨善林院士对他的深切嘱托——“向未来看,往实里做,朝尖端走”。这份信念,既是对青年学者的精神指引,也折射出合工大在时代变革中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

这种追求,不仅体现在前沿探索的勇气中,更转化为服务国家战略的扎实成果。 多年来,合工大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仅‘十四五’以来,我校就累计授权发明专利5107项,连续多年位居安徽高校及科研院所首位。横向合同立项金额合计超20亿元,多年位居安徽高校输出技术合同额首位。”汪萌表示。

去年7月,合工大召开第九次党员代表大会。会上,学校提出了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并将自身的办学特色总结为“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鲜明的工业报国底色、坚实的创新人才培养底气”。

从传统优势学科的守正创新,到前沿交叉学科的开拓进取,合肥工业大学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时代答卷。

同频共振 与城共兴

八十载风雨兼程,八十载春华秋实。合工大“成长”的八十年,也是深深植根安徽、融入合肥,与地方发展共生共荣的八十年。这种深度融合,在学校学科专业与城市产业布局的同频共振上得到清晰体现。

作为国内最早开设汽车专业的高校之一,合工大在机械、车辆、计算机等传统优势学科上积淀深厚,完美契合了安徽省与合肥市着力打造的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内流传的“汽车工业三分天下,合肥工大独占其一”的说法,印证了其深厚的产业影响力。

回溯上世纪90年代,当合肥布局汽车产业之时,合工大就已凭借其扎实的学科底蕴,为本地车企输送了首批技术骨干与管理人才。这种“城校共生”的关系,在一批扎根合肥、引领产业的校友身上得到集中体现:工大高科董事长魏臻、合肥恒大江海泵业公司董事长朱庆龙等知名企业家,均从这里走出。

当前,合工大正全力建设“工大智谷-新型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三级贯通的企业孵化成长体系,创立并深化需求传导型“合工大模式”,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需求的“双向奔赴”,累计培育高科技企业202家,其中32家由教师或校友创办的上市公司总市值约6900亿元,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安徽“三地一区”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面向未来,合工大正以更前瞻的布局,深化校地合作新篇章。 庆祝大会上,合工大宣布,计划揭牌成立集成电路创新学院、人工智能创新学院和未来技术创新学院,力争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关键技术攻关上实现协同突破。同时,学校将加强有组织科研,建好用好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聚焦未来汽车、智能制造、新能源、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领域,持续攻坚科研技术难题。

“我们将坚定不移打造一流人才培养高地、坚定不移攻坚一流科技创新突破、坚定不移贡献一流社会服务力量。”汪萌说,合工大将继续围绕国家所需、安徽所急,持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在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展现更大作为。

来源:合肥日报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