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白杨
近日,哈尔滨太阳岛大熊猫馆发布2025年国庆节、中秋节假期参观公告,宣布在“双节”期间(10月1日至10月8日)实行全线上实名预约、分时限流入园措施,并特别推出 “大熊猫早餐外展”活动,每日7:30开放,方便游客近距离观赏“芝士”和“芝麻”的早餐场景。这一新规为冰城居民提供了更具仪式感的“熊猫约会”方式。
今年8月,两只来自成都的大熊猫“芝麻”和“芝士”正式落户哈尔滨太阳岛公园,迅速成为冰城的新晋“顶流”。它们的到来,也引发了一场关于“认养”的本地思考。

在熊猫馆文创店旁的休息区,界面黑龙江遇到了一位和妈妈前来游玩的胡姓小朋友,当被问及是否想要认养一只大熊猫时,小朋友一边摆弄刚买的熊猫玩偶,一边对妈妈说:“熊猫很可爱,但我更想养老虎,比较威风。”停顿片刻,他突然抬头问道:“姐姐,我可以养奥特曼吗?”
孩童天真的发问,意外地触及了一个严肃的议题:在无法真正拥有的现实中,我们如何安放对自然的亲近感?动物认养,或许正是答案之一。
认养的本质:一种若即若离的联结
大熊猫认养,并非字面意义上的“领养回家”,它是指企业或个人通过提供资金支持,获得对特定大熊猫的部分权益,支持大熊猫保护工作,而动物仍由专业机构饲养。今年,随着“芝麻”和“芝士”的到来,太阳岛熊猫馆也成为哈尔滨市民关注动物保护的新窗口。
“要是条件允许,我也愿意出点钱认养一只熊猫。”在太阳岛熊猫馆外,一位带着孩子的本地居民表示,“这钱能真正用在保护动物上,比单纯买票看熊猫更有意义。”这种想法,代表了不少哈尔滨市民对公益认养的认同。
认养,这个词听起来带有一丝亲昵的情感色彩,实则是一种保持距离的关怀。“基地会在官网公示认养单位和个人,这是一种公开的公益行为。”熊猫馆工作人员介绍。

有认养意愿的个人或者企业,可直接联系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等机构。认养方式主要分年度认养、终身认养和冠名认养三种。
从资金门槛来看,年度认养每年费用为10万元,终身认养需一次性支付费用为50万至100万元不等(各地费用标准不同),冠名认养则在终身认养基础上享有命名权,费用约为100万元。
这种若即若离的关系,恰恰反映了现代人情感联结的某种特征。一位在不久前办理了树木认养手续的哈尔滨退休教师说得更加直白:“我每个月退休金不多,但认养棵树,就像在城里有了个念想。看着它一年年长大,比自己养花种草还有成就感。”
企业的算盘:公益形象与税务优惠的双赢
对企业而言,认养行为则承载了更多元的考量。1996年,成都卷烟厂认养大熊猫“娇子”,开创了企业认养熊猫的先例。此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这一行列。随着“芝麻”和“芝士”在哈尔滨的落户,本地企业或许也将开始关注这一公益合作模式。
企业认养的大熊猫,往往会被赋予与企业或品牌相关的名字。这种冠名权不仅提升了企业的公众形象,还可能带来税收方面的优惠。然而,这种优惠并非自动获得,企业需要将认养款通过合规的公益渠道捐赠,并取得捐赠票据,从而减少税基。

具体到实际案例,2007年,5只熊猫曾公开拍卖认养权,其操作方式是与红十字会合作。认养企业的款项先捐赠给红十字会,再由红十字会以定向捐赠的形式转交给研究中心。企业凭红十字会开具的“接受社会捐赠专用收据”,即可按国家规定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
这意味着,直接支付给熊猫基地或研究中心的“认养费”,如果没有取得合规的公益事业捐赠票据,可能无法用于税前扣除。
对此,一位从事资产评估行业的企业副总舒英指出,“所谓大熊猫认养,既是公益捐赠,又可以理解为认养人的一种宣传推广。”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寻求的是公益与商业的微妙平衡。
从熊猫到古树:认养行为的普及与演变
大熊猫认养只是众多认养活动中的一种。随着认养概念的普及,其范围已从大熊猫扩展到树木、咖啡树、老虎等多种动植物领域。比如,咖啡爱好者可以认养一棵咖啡树,通过互联网观察它的生长过程,最终品尝到由它结出的咖啡豆。

这种变化的背后,是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的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当人们生活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与真实的自然建立联系成为一种需求。认养,恰好提供了这样一种解决方案:既满足了情感需求,又不需要承担实际养育的责任。
这些认养行为的共性是,参与者通过资金支持获得某种形式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同时支持相关保护工作。
除了大熊猫,认养的概念在哈尔滨也在向更多领域延伸。比如广受大家熟知的地坛公园的树木认养已开展多年,普通树木一年50元,古树2000元。这种低门槛的方式,让普通市民也能与自然建立联系。
这类的树木认养在黑龙江也曾有实践,黑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工作人员介绍:“为引领青少年积极参与自然资源保护,近些年我们与省林草局、共青团联合开展认养一棵树的公益课活动,让小朋友通过环保知识问答及亲手为树木挂牌、浇水、施肥的方式,学习自然资源知识。”
认养的挑战:资金监管与权益边界的现实问题
然而,认养行为也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首先是对认养资金的监管问题。大熊猫认养活动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认养程序、资金使用、认养者权益等方面都有明确规定,但公众对资金使用情况的了解渠道有限。
其次,认养权益的边界需要明确。对于企业而言,认养大熊猫是一项结合了公益与商业考量的决策,那么企业能否使用认养的大熊猫形象进行商业宣传?个人认养者是否拥有对动物的决策权?这些问题都需要更清晰的界定。
最重要的是,认养行为是否能真正转化为保护力量。以大熊猫为例,虽然野生大熊猫数量有所恢复,但栖息地碎片化等问题依然严峻。认养资金是否能够有效支持野外保护工作,是衡量认养价值的关键指标。
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当我们认养熊猫时,究竟在寻找什么?
在太阳岛熊猫馆,小胡同学关于“养奥特曼”的天真想法,或许已接近答案。这种跨越现实与想象边界的情感需求,正是认养行为最原始的驱动力。
认养一只熊猫、一棵树,或一株咖啡树,不仅是在提供资金支持,更是在寻找一种与更广阔世界联结的方式。在生活节奏飞速的今天,这种看似遥远却真实的联结,显得尤为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