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江:边疆振兴绘新卷 赫哲欢歌启新程

九年时光荏苒,八岔赫哲族乡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民生与发展答卷

在黑龙江畔的同江市,无论是八岔赫哲族乡的文化传承与产业勃兴,还是全市范围内“稳边固边、兴边富民”战略的深入推进,都在书写着赫哲族群众从“靠江吃江”到多元致富和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篇章。

八岔赫哲族村村貌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为这个中国人口较少民族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九年时光荏苒,八岔赫哲族乡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民生与发展答卷——村集体收入突破百万元,曾经依赖单一渔猎的赫哲村落,如今已蜕变为产业多元、文化繁荣、村容整洁的现代化乡村。

八岔赫哲族村村貌

清晨的八岔村,鲜食玉米加工厂的机器轰鸣声取代了传统的出渔号子,这座年加工20万棒鲜食玉米的工厂,与鱼制品加工厂、民宿合作社等共同组成“赫乡田源”品牌集群,推动赫哲族经济从“靠江吃江”的渔猎模式转向“农、渔、文旅”融合的多元发展路径。“过去冬天江面结冰就没了收入,现在在加工厂上班,每月能挣4000多块,全年都有活干。”村民吴大姐的话,道出了产业转型带来的稳定收益。文旅产业更成为新的增长点,八岔赫哲族乡的民宿、游船项目以及鱼皮手工艺合作社蓬勃发展,村民王海珠专注鱼皮文创多年,今年收入超10万元。“大马哈洄游节”一开幕,全国各地的游客涌来,住赫哲民宿、品全鱼宴、听伊玛堪说唱,走时还不忘带上鱼皮文创。

八岔赫哲族村村民家

在八岔伊玛堪传习所,45名学员正跟着传承人吴桂凤学习赫哲族古老的说唱艺术,35人组成的民间艺术团通过“线上直播+线下演出”的方式,让伊玛堪说唱与赫哲语言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同江市构建的“市级+乡级+村级+传承人”四级传承体系,让赫哲族的鱼皮制作、桦皮工艺、伊玛堪说唱等非遗技艺实现“活态传承”,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名片。

赫哲族人学唱伊玛堪

走在今日的八岔,音乐公路随车辆驶过吟唱,乌日贡广场上各族群众携手起舞,黑土地保护与生态旅游相得益彰,红石榴志愿服务温暖人心。赫哲族老人站在自家砖瓦房前感慨:“能在家门口学文化、挣工资,这样的日子,过去哪敢想!”

赫哲族说唱伊玛堪表演

八岔赫哲族乡的变迁,是同江市统筹推进“稳边固边、兴边富民”的缩影。近年来,同江市紧紧围绕这一总要求,以产业规划为引领、以民族发展为重点、以融合升级为路径,推动边境地区实现繁荣稳定、和谐发展。

赫哲族人过上幸福生活

同江市深入实施“产业立市、工业强市、开放兴市、旅游活市”四大战略,突出“边”的特色与“特”的优势,全市共谋划产业项目104个,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市级领导带头推进精准招商、展会招商,先后与上合海湾能源、海丝集团、雄业控股等20家实力企业达成合作,其中雄业油脂加工、同邦电器制造项目实现当年招商、当年投产,快速形成产能。

同江市积极争取政策支持,累计落实边民补助资金1.4亿元,让党的惠民政策直达边境群众。在产业升级上,重点拓宽民族地区特色产业链,除了培育八岔赫哲族乡“玉米种植+鲜食加工”“传统渔业+鱼罐头生产”项目,还推动街津口赫哲族乡发展水上乐园、自驾游营地等文旅项目,让民族特色产业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的“金钥匙”。此外,同江市成功举办全国“民营企业进边疆”各族新生代青年企业家龙江行活动,现场签约项目2个,后续跟进项目5个,为民族地区发展引入更多市场力量。

在农牧产业领域,同江市坚持“以农促牧、以牧带农”,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黑土地保护、侵蚀沟治理等工程,2024年粮食产量达50.7亿斤,创历史新高;生态肉牛园区(一期)建成运营,大鹅、湖羊养殖规模持续扩大,畜禽总量突破80万头(只),实现农业提质与农民增收双赢。在文旅融合领域,同江市充分挖掘赫哲族文化优势,投资4500万元建设八岔渔猎体验区文旅综合体;抢抓同江中俄铁路大桥通车机遇,推动旅游路线向俄远东地区延伸;“中俄边境文化季”线上线下观众突破170万人次,2024年旅游综合收入增长11.4%,让“边疆游”成为同江的新名片。

同江三江口

发展的东风正浩荡而起,鼓荡起前行的风帆。同江市将重点落实国家民委赋予的“现代文旅推动共同现代化”试点任务,持续聚焦边境地区经济发展,以产业为纽带、以文化为桥梁、以团结为根基,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让黑龙江畔的这座边境城市,在兴边富民的道路上绽放更耀眼的光彩。

(图片由同江市委宣传部提供)

来源: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