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馨仪
在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多元文明激烈碰撞的当下,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已成为时代发展的重要命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如何在新时代语境下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不仅关乎民族的文化根基,更深刻影响着全球文明的走向。
当全球学者在尼山论坛探讨“人类共同价值”的宏大概论,当山东省以浩大工程梳理十三亿字《齐鲁文库》叩问千年文脉,文化“两创”正于齐鲁大地在实践中具象化。
并非所有创新都发生于聚光灯下——在济南钢城区,一个曾濒临失传、三百余年的地方小剧种“蟠龙梆子”,凭借数字化赋能与市场化创新,实现了十部作品总播放量破超过2.7亿次的惊人蜕变。从“演什么看什么”到“看什么演什么”,从单一舞台表演到多元跨界融合,蟠龙梆子的重生之路,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全新范式。

从“活下来”到“火起来”的蜕变
破旧舞台上,一出传承百年的蟠龙梆子戏正迎来最后掌声。台下观众寥寥无几,多半是白发老人。这是二十年前山东省济南市钢城区蟠龙梆子剧团的真实写照。
每次排练都意味着亏损。这种困境并非个例,而是许多传统地方戏曲共同面临的现实难题。
蟠龙梆子起源于清代初年的撮头子戏(木偶戏),因唱腔旋律主要来源于民间小调,演员声线更注重柔美,又被当地人称为“老婆调”。到了本世纪初,这一古老艺术形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传统艺术蟠龙梆子受众老化、创收困难、传承堪忧。这个有300年历史的省级非遗项目,在二十一世纪初几乎无法维持生计。
谁也想不到,二十年后的今天,这个曾经濒临消失的地方剧种不仅创作出单部作品播放量突破1.8亿的微短剧,更带动形成了年营收超过百万元的文化产业。一场源于困境的“触网”实验,让这个山区民间小剧团完成了从默默无闻到现象级传播的华丽转身。
一次大胆的尝试,剧团组织村里的农村演员拍摄了一部电视连续剧《二妮的山村梦》,首轮上线就获得了超过四千六百万的点击量。这个山区小剧团一夜之间成为了“网红”。
2025年初,剧团正式进军短视频领域,推出首部备案的抖音微短剧《正月剃头》,开创了“短剧+戏曲”的新型传播模式。令人惊喜的是,这部作品迅速走红,播放量很快突破千万大关。
内容重构,从“演什么看什么”到“看什么演什么”
“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
蟠龙梆子微短剧的成功,关键在于找到了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平衡点。在内容创作上,他们始终坚持“讲述身边故事,反映百姓生活”的原则,聚焦家庭伦理、乡村治理等现实题材。
《正月剃头》通过民间习俗探讨代际沟通问题,《兄妹分家》借财产纠纷展现家风传承,《彩礼惹的祸》则对婚俗陋习进行反思。这些作品充满生活气息,让观众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生活的真实温度。
在表现形式上,剧团坚持戏曲为本、影视为用的理念。演员保留蟠龙梆子传统唱腔,同时巧妙运用影视剧的镜头语言,通过蒙太奇等手法加快叙事节奏,实现了传统戏曲写意性与现代影视写实性的完美融合。

多元共创,从观众对接到收益转化的创新生态
这种创新不止于舞台与屏幕的融合,更延伸至创作与受众的深度互动。剧团真正践行了“观众在哪里,创作就延伸到哪里”的理念,将用户反馈视为重要的创作源泉。他们通过短视频平台评论区、社交媒体等渠道,与观众建立了高频、直接的对话机制。例如《彩礼惹的祸》上线后,观众建议增加喜剧元素,创作团队很快在后续剧集中加入了误会、反差等喜剧手法。
这种以用户为中心的运营思维,打破了传统戏曲单向传播的固有模式,让观众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内容共创者。而这种深度互动不仅提升了剧团的关注度和影响力,也为商业转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超2.7亿次播放量的背后,是剧团构建的戏曲传承新生态,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截至目前,剧团已推出的10部短剧通过创新模式实现了多渠道营收。
一是与短视频平台的合作收入,依托播放量获得相应分成;二是通过“政企定制合作”模式实现精准创收;三是通过短视频主演为地方特产、家电等品牌进行推广带货。
据统计,自新模式推行以来,剧团如今年收入超百万元,累计创作影视作品数百余部,获得省级以上荣誉101项。

民生温度,文化转型中的百姓获得感
蟠龙梆子的成功不仅是一个剧团的复兴,更带动了区域文化生态的整体活力,而最终惠及的是普通百姓。区里构建区、街道(功能区)、村(社区)三级联动文化活动体系,打造“汶河四季”文旅品牌,举办各类文化惠民活动,涵盖文艺大比武、村歌演唱、新春灯展、戏曲下乡、四季村晚等,极大丰富了群众精神世界。村歌、乡村剧团、非遗手造……一个个文化符号变得生动鲜活,富有创造力和影响力,不断丰富着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化不再是挂在墙上的装饰品,而是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的“幸福增量”。以《幸福棋山》村歌研讨为契机,钢城区邀请作曲家与歌唱家深入田间地头汲取灵感,共创12首特色组歌。通过“村歌发布会”、“演唱会”、“巡演”等系列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精神生活,更提升了艺术乡村知名度与美誉度。

蟠龙梆子的影像在屏幕上闪烁,孩子们在暑期兴趣班里学着哼唱古老腔调,村歌嘹亮回荡在钢城的田野间。这些场景共同勾勒出一幅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交融共生的画卷。
蟠龙梆子剧团用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证明:文化传承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陈列,而是不断生长的生命体。当数据要素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当古老艺术遇见现代科技,文化“两创”正在经历从“形似”到“神似”的深刻转变。这种转变不仅可能,而且正在发生——在尼山论坛的文明对话中,在钢城区的乡村戏台上,在每个传统文化获得新生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