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筑基到兴区:“学在市中”再发力,领航县域教育新高度

枣庄市中区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以“最好的资源、最大的关爱”支持教育。

文丨孟宝乐

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教育现代化,如何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已成为时代赋予的核心命题。在鲁南大地,枣庄市市中区正是这场教育实践答卷的积极书写者。

从40亿元真金白银的精准投入,到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协同推进,从连续四年高规格举办教师节大会,到坚持让教师坐“C位”……市中区的每一项举措,都踏准时代节拍,回应人民期盼。

正如区委书记宋磊所言,市中区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以“最好的资源、最大的关爱”支持教育。这是一以贯之的战略定力,更是掷地有声的民生承诺。

如今,“学在市中”品牌愈发熠熠生辉,不仅让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也为教育现代化县域探索提供了有力支撑与深层活力。

图片来源:市中融媒

用温情唤醒成长,“小网格”托起“大教育”

作为一所二批次录取的高中,枣庄市第十六中学曾一度面临生源基础薄弱、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等现实困境。为真正唤醒每一名学生的内在潜能,学校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边界,创新构建网格化全员育人模式。

学校将5至7名学生划分为一个网格,由课任教师担任网格员,班主任任网格长,年级主任任总网格长,打造出一张“全员参与、全程覆盖、全方位关怀”的成长支持网络。

图片来源:市中融媒

在这里,教师不仅传道授业,更化身为学生的青春导航师,从新生入学适应到高三生涯规划,从心理压力疏解到同学矛盾化解,学生成长的每个环节都有网格员的精准陪伴与引导。

为确保育人模式落到实处,学校还推出“每月六个一”活动,即每个月网格员与学生谈心谈话一次、与家长沟通交流一次、组织学生开展文体活动一次、陪伴学生共同就餐一次、写给学生励志卡一张、为学生进行阶段评价一次。

这些看似细微的举动,如春风化雨,搭建起师生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被看见、被关怀中唤醒成长潜能。

图片来源:市中融媒

眼下,以爱育人的故事,正在十六中不断上演。有学生通过“云端树洞”倾诉心事,在教师默默守护下走出低谷;有学生因焦虑失眠,在网格老师与心理教师的协作中重拾信心……教育,在这里成了一场静默的守望和温暖的唤醒。

一张看不见的“网”,编织出全员育人的教育新图景;一份看得见的“爱”,点亮万千学子走向卓越的征途。当制度被赋予温度,教育便回归了本真。

与此同时,市中区智慧教育建设加速突破,为全区72所学校、10.6万名师生搭建起数字化教学环境。“个性化学习手册”“师生数字画像”等应用实现精准教学,为十六中育人实践注入数字化新动能。

随之而来的,是实实在在的成果。自2019年推行一体化办学以来,枣庄十六中实现了一场令人瞩目的“逆袭”,仅用三年时间便成功摘掉薄弱校的帽子,高考成绩连年跃升,本科上线人数从不足200人,一路攀升至2024年的663人,并在2025年突破千人大关,达到1024人,实现跨越式增长。

图片来源:市中融媒

荣誉见证实力,该校连续三年获评枣庄市教育系统突出贡献集体,连续五年蝉联枣庄教育教学质量优秀单位,成为山东省优秀高考考点、全市唯一高中书香校园示范校,更吸引全省30多所高中前来交流,11所知名高校将其设为优秀生源基地。

当教学成果与高考捷报交相辉映,我们看见的是教育者将滚烫热血化作润物无声的智慧,是用青春丈量教育理想的动人诗篇,是“学在市中”品牌的有力诠释,更是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落子职教“新棋”,打造产教融合新范式

如果说基础教育是“学在市中”品牌的坚实根基,那么枣庄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无疑是枣庄市中区在教育布局中一颗刚刚落子的“新棋”,展现出令人惊喜的活力。

这所由市中区人民政府与北京凡华教育科技集团携手共建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自2025年正式招生以来,便广受社会关注与青睐。首次招生计划2000人,一次性招满,报到率高达92%,展现出极强吸引力与广阔发展潜力。

图片来源:市中融媒

在一片曾经机器轰鸣的老工业区,如今一座现代化职业学院巍然屹立。从2022年3月8日签约启动,到2024年4月完成全部申报流程,再到2025年首次招生即爆满,原本需5年的建设周期,仅用3年便全面投用,以令人瞩目的“市中速度”刷新了职业教育建设的纪录。

在这一过程中,市中区表现出极强的执行力和服务意识。项目启动之初,面对16万平方米项目用地的征拆挑战,区委、区政府迅速成立由分管领导挂帅的工作专班,统筹自然资源、住建等多部门协同作战,创新采用并联审批、容缺受理等机制,仅用一个月即完成“零纠纷、高效率”的征拆任务,为项目开工扫清关键障碍。

在审批阶段,市中区教体局、教学研究中心等部门主动服务、靠前对接,多次赴市教育局、省教育厅沟通汇报,精准协助学校打磨办学资质、场地规划等申报材料,甚至为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方案,工作人员在省厅走廊与学校筹建团队连夜修改材料至深夜。

政企同心,其利断金。在市中区政府全程保驾护航下,学院建设面临的土地、资金、政策等一系列难题迎刃而解,短短三年便实现了从蓝图到现实的跨越。

如今,占地720亩、建筑面积49万平方米、总投资近29亿元的校园拔地而起,教学楼、实训楼、图书馆、体育馆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为学生提供了优越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图片来源:市中融媒

事实上,自诞生之初,这所高校就肩负着“填补市中区高等教育空白、对接区域产业需求”的双重使命,是响应国家职教改革、服务区域经济转型的战略选择,也成为推动“市南突破”战略的关键落子。

从专业架构来看,枣庄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构建了以智能制造、电子信息、医养健康、数字经济为主体,以新能源、新材料、乡村振兴、人文艺术为支撑的特色专业体系,致力于持续为区域产业输送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技术人才。

这正与枣庄市“强工兴产、转型突围”战略需求深度契合。当前,枣庄市正全力构建以高端装备、高端化工、锂电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六大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6+3”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推动老工业基地振兴转型。

从全省视野看,山东正大力推进“十强产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健康等重点领域,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产业要转型、城市要发展,最紧迫的是人才供给。枣庄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的建立正当其时,既为市中区引进了先进教育理念与资源,也成为助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引擎”。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批批兼具专业深度与跨界视野的新时代青年人才,将从市中区出发,或扎根本土为枣庄产业升级注入活力,或走向全省乃至全国在更广阔舞台贡献才智。

图片来源:市中融媒

通过这一创新实践,市中区不仅回应了民生期盼,让优质高等职教资源惠及千家万户,一举填补区域高等教育空白,大幅提升教育发展能级,更有力重塑了区域产业生态和核心竞争力,为城市转型升级注入持续而深厚的教育动能。

这正是市中区立足城市长远发展、加快布局职业高校的战略远见。

谋定而后动、干则必成!放眼全国,市中区这份“政企协同突破、产教融合惠民、职教赋能转型”的创新实践,正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尤其是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提供一份极具参考价值的“市中样本”。

校地双向赋能,构建教育发展共同体

当前,高校与地方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作为枣庄学院的驻地,市中区始终将服务高校置于区域发展的重要位置,不仅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走进校园走访调研、现场办公,各职能部门也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全力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营造优良的外部环境。

图片来源:市中融媒

“市中区政府帮我们解决了规划许可证办理、校园周边环境整治、雨污分流、供热官网建设等一系列多年未能解决的制约难题,让学校能够安心搞教学、谋发展,真正实现了校地共建、和合共生的发展态势。”枣庄学院相关领导的一席话,道出了校地协同发展的深厚情谊。

2023年,枣庄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提出建设校外农田实验基地的需求后,市中区迅速响应,在靠近学院的齐村镇前良村协调规划出一片试验田,并配套相关设施,成功助力学院建成全市首家科技小院,为近20名博士提供了科研实践和才华施展的平台。

图片来源:市中融媒

除了搭建平台,更要让高层次人才安心扎根。枣庄学院王德亚教授作为一名留美归国的高素质人才,因爱人在外地工作,一度面临家庭与事业的两难抉择。

“我将实际情况向学院领导反映后,校方高度重视,并积极与市中区组织部、办公室等多部门沟通协调。最终,在我爱人的工作调动上提供了极大帮助,彻底解决了我们两地分居的难题。”如今提起,王德亚教授依旧十分感慨。

针对学校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市中区同样靶向发力、高效破解。例如,区自然资源局规划事务服务中心积极协助学校顺利取得规划许可证,为校园扩建和改造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持续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通过“定人定岗+机动巡查”机制整治经营秩序、规范共享单车停放,把管理服务延伸到校门口,全力维护整洁、安全、有序的校园周边环境。

想学院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近年来,聚焦学生就业,市中区人社局与枣庄学院紧密联动,推出“榴枣归乡·高校直通车”等精准就业服务。

在今年3月联合举办的专场招聘会上,67家优质企业进校招聘带来500多个岗位,超500人次初步达成就业意向。此外,市中区人社局还推动20余家单位与应届毕业生达成实习合作,并组织学生走进晟达菲尔、三维汉界等企业实地学习,提前对接产业需求。

图片来源:市中融媒

服务高校发展,既是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关键举措,也是擦亮“学在市中”品牌的重要实践。市中区正通过不断优化政策与环境,让广大师生在市中区学得安心、生活舒心、发展顺心。

从基础教育的“提质”到高等职业教育的“破局”,再到到校地协同“双向赋能”,市中区构建起全链条、多层次、广覆盖的教育发展体系,这份沉甸甸的教育成果,最终将化作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实践的充沛动能。

教育,是一场永不停步的接力。每一步前行,都凝结着城市主政者的远见与担当。

在庆祝第41个教师节大会上,区委书记宋磊强调,要持续扩大优质教育供给,实现各层面教育全面协调均衡发展;要着力锻造一流教师队伍,倾力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专业化教育“铁军”;要切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构建“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尊教为荣,师以从教为乐”的教育发展格局。

目标明确、路径清晰。展望未来,枣庄市市中区必将持续回应时代召唤,积极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教育新路径、新模式,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教育的大潮中,持续贡献示范引领的“市中智慧”与“市中方案”。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