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孟宝乐
放眼黄河流域,一场跨越行政藩篱的深度协作正在齐鲁大地加速推进。
作为北方第五个国家级都市圈,济南都市圈以强省会为引擎,正通过产业、交通、生态、民生等多维度破壁融合,探索一条特色鲜明的区域协调发展新路径。
近日,《济南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2025–2035年)》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标志着该都市圈建设进入全面提速新阶段。
规划覆盖6市25县区,总面积超过2.2万平方公里,明确提出将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区”“全国动能转换引领区”“黄河流域重要增长极”和“齐鲁文化融合创新高地”。
到2035年,济南都市圈将建成一个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区域带动力和创新引领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擘画“一心两轴、一屏一带、多板块”空间新格局
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2024年3月,《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2024-2030年)》正式获批,济南都市圈成为北方第五个、黄河流域第三个国家级都市圈。这一重大战略升级,标志着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进入新阶段,也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载体。
济南都市圈范围包括济南、淄博、泰安、聊城、德州、滨州6市25个县区,面积超过2.2万平方公里,是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重要支撑。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济南都市圈作为黄河流域的重要增长极,其建设发展对于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规划创新性提出“一心两轴、一屏一带、多板块”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展现出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思维。
“一心”强化济南作为中心城市的核心引领功能。济南不仅要在科技创新、高端服务、对外开放等方面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更要成为都市圈的创新策源地和功能服务中心。
目前,济南拥有齐鲁制药、华熙生物等龙头企业,在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形成强大集聚效应;凭借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等高端研发平台,正为周边城市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两轴”构建区域发展骨架。东西向以济淄科创制造走廊为主要载体,连接济南与淄博两大创新高地;南北向以京沪通道为主要载体,打通北上南下的战略通道。
这两条发展轴不仅打通了交通脉络,更成为产业协同、创新联动的重要载体。沿轴布局的科创园区、制造基地和物流枢纽,正加速形成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的经济走廊。
“一屏一带”筑牢生态基底。以泰山、徂徕山、济南南部山区等重要生态空间为依托,系统构建鲁中区域生态屏障;强化沿黄生态带保育,整合优化沿线生态空间,打造复合型生态廊道。
这一生态格局既是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贯彻落实,也是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践。
“多板块”探索协同新路径。以济淄、济泰、济齐、钢城-新泰、东阿-平阴-肥城5个跨界板块为重点,引导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合力建设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引领示范地区。这种板块化推进策略,有利于打破行政壁垒,在较小范围内先行先试,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从相邻到相融,激活区域发展新动能
当前,济南都市圈的建设已从规划阶段迈向实质推进阶段,在产业协作、交通联通、能源协同等领域取得显著进展,探索出许多创新性的实践路径。
都市圈建设,交通是先行官。济南正以打造“1小时通勤圈”为目标,加快完善“二环一联十六射”高速路网。积极推进济滨高铁、济枣高铁项目建设,谋划实施德商、滨淄莱临高速铁路,构建米字形高速铁路网。
其中,济滨高铁作为济南都市圈城际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时速350公里,建成后将加强济南、滨州等城市间的经济联系。
在公路网络方面,山东交运集团携手聊城交运、济南长运联合滴滴出行推出的济聊城际站点巴士,每日运营24个班次,覆盖两大城市核心区域的14个站点,极大方便了两地人员往来。
在产业协作方面,强县帮扶弱县机制成为亮点。济南历下区帮扶聊城东阿县、市中区帮扶高唐县、历城区帮扶蒙阴县等,通过产业转移、链式合作、协同招商等方式,促进弱县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
今年上半年,一批高质量合作项目成功签约:东阿县人民政府与唐派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东阿经济开发区与丽山健康(山东)集团有限公司签署《生物医药大健康领域合作协议》;高唐经济开发区分别与济南市市中区金融运行监测中心签署《区域金融帮扶协作发展框架合作协议》,与海辰绿能(上海)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签署框架协议。这些合作既涵盖了金融支持,也涉及能源开发,将为区域协同注入新动能。
能源协同成为区域绿色发展的创新实践。“聊热入济”项目通过长距离输热技术,将聊城电厂余热引入济南,项目达产后可新增约1亿平方米供热能力,每年减少标煤消耗129.89万吨,减少中心城区二氧化碳排放量356.4万吨。
在济南市城区,济南能源集团所属热力集团7个能源站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中,将有效消纳“聊热入济”项目等热源负荷,显著缓解供热压力、改善环境质量,并完善能源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体系,提升黄河能源流域互联互通水平。

打破“看不见的墙”,共建同城生活幸福圈
济南都市圈建设不仅关注交通、能源等硬件连接,更注重体制机制、公共服务等软件协同,通过制度创新破解行政壁垒,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在商事登记领域,济南都市圈内已实现外国投资者主体资格证明文件互认,大幅提升外资企业登记便利度。
在济南高新区,外国投资者在都市圈内任一登记机关提交主体资格证明原件后,再到其他城市办理业务时,只需提供加盖档案证明章的复印件即可。除证明文件互认外,济南高新区还整合“一事一议”“特事特办”“容缺办理”等灵活服务机制,持续提升外资企业登记便利化水平。
在公共服务领域,通过“爱山东”APP,济南至淄博社保转移可在10分钟内完成;济南都市圈数字图书馆联盟上线,25个县区居民可共享百万册电子图书,一系列便利化措施让都市圈内居民切实感受到同城生活的幸福感。
济南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持续推动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扩大通办事项范围,简化办理流程,探索结果互认和免审即办。推进公共卫生协同,扩大优质医疗资源覆盖,鼓励学校跨区域协作,共同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
文旅融合方面,泰山与济南灵岩寺探索推出联票机制,有效促进游客跨区域流动。自《黑神话:悟空》走红后,泰山与取景地济南灵岩寺探索推出联票机制。这一阶段性措施有效促进了游客跨区域流动,提升了整体旅游体验和消费热度。
作为济南都市圈重要发展轴之一,泰安与济南同处“一山一水一圣人”黄金旅游线核心区域,地缘相邻、文化相通,为协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近年来,济泰持续推进文旅融合,通过多样化合作释放消费潜力,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协同效应日益凸显。
从交通网络到文旅协同,再到能源合作,济南都市圈的协同发展正呈现多层次、宽领域的良好态势。

随着规划的实施,济南都市圈将进一步完善协同发展机制,打破行政壁垒,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强化产业分工协作,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扩大公共服务共享范围,提升圈内居民的同城化体验;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筑牢区域生态安全屏障。
一个更加紧密、高效、绿色的济南都市圈正在齐鲁大地崛起,成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未来已来,济南都市圈正以奔跑的姿态,书写着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