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益平:金融风险游走的根本原因是钱多无去处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黄益平表示,金融风险在不同领域之间不停游走,根本原因是钱多而可投资渠道少,因此,当前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可投资的资产市场。

图片来源:东方IC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周五表示,金融高风险在不同领域之间不停游走,根本原因是钱多而可投资渠道少,因此,当前迫切需要建立一个有规模、多产品、效率高的资产市场。

他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主办的“首届金家岭财富管理论坛”上说,“钱多”的原因,总结起来,长期因素是广义货币(M2)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过高,短期挑战是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速超过M2增速。

2016年,中国的M2与GDP之比约为208%,这是因为一来中国金融体系主要由银行主导,所有的金融交易都是通过存款、贷款和债务的方式体现,二来储蓄率比较高,再者就是缺乏风险处置机制和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经济形势好时,货币供应量需要加速,这样才能支持经济活动扩张。经济形势不好时,货币政策同样需要扩张,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稳定金融市场。最后结果就是形成了超高的M2和GDP比例。”黄益平在论坛上说。

高储蓄的一个潜在风险是,“等老百姓想把钱从银行拿出来做投资的时候,钱会投到什么地方。”储蓄转化为投资,从正面看,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一致;但从负面看,因为投资机会很少,钱集中到一个地方又容易出问题。

因此,当前需要建立一个有规模、多产品、效率比较高的资产市场,也就是可投资的资产市场。从以银行中介为主转变为以资产市场为主,其中一个较大的变化是,从间接融资转移到直接融资,风险承担者发生改变。

“银行基本是直接、间接地通过政府或通过存款保险机制对存款人的风险提供一定担保,直接投资更多是投资者自己来承担风险。”黄益平说。

为此,他提出五点建议,包括加强监管、风险定价、利率彻底市场化,加强投资者教育,以及关注互联网技术可以发挥的功能。

改善监管最重要的是三个方面,一是监管政策的协调,二是穿透式管理,三是市场化。黄益平认为,完全由政府给各种金融问题兜底的模式未来可能无法持续,“既不现实,也不利于市场发展。”

而要做到风险定价,就要让利率真正市场化,要允许违约、允许破产,允许出现问题。如果不能在短期内释放风险点,最后的结果可能一是道德风险,投资者不考虑结果;二是风险会持续积累成系统性问题。

他说:“银行部门的存款保险制度实施了将近两年多,但问题的处置和风险暴露还没看到。”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