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新优势 澎湃新动能——山西省晋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综述

山西晋城以高质量发展的坚定步伐书写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新篇章。

时代大潮,澎湃向前;转型大势,其道大光。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山西省晋城市以高质量发展的坚定步伐,在波澜壮阔的现代化征程中劈波斩浪,书写着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崭新篇章。

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指导下,全市上下聚焦“六大战略定位”、用好“六化工作方法”、深化拓展“十点体会”、持续抓好“十件大事”,高效推进“21项重点工作”和“37项重大项目”,在奋进的时光中交出了一份优秀答卷:

GDP增速近五年,四年全省第一、一年第二;今年上半年增长6.6%,排在全省第二;人均GDP保持全省第一。4个县(市)GDP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连续4年稳居全省前10,全部跻身“中部地区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在年度考核中连续4年位列前二,为全省唯一获此成绩的地区。

新质生产力深扎根系,“1+5”现代产业体系枝繁叶茂

一分钟,200只精微光学镜头诞生;一天,10万件手机部件下线;一个月,90亿颗LED灯珠产出……

这是晋城光机电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晋城市坚持把光机电产业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突破口,深耕视觉系统、新材料、人工智能三条产业链,重点抓好晋钢光伏产业园、康佳智慧科技城等15个龙头项目,全面提升产业配套率,推动光机电产业集链成群。近四年行业产值年均增长42%,去年达到700亿元,今年将突破千亿,未来3至5年年均增速有望达到70%以上。

以光机电产业为抓手聚力前行,同时推动煤层气、文旅康养、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等“新秀”群峰竞秀,汇聚成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煤层气全产业链加速成型,产量及增量连续五年稳居全省第一,城乡居民气化率达95%以上,总投资22亿元的聚力民生储气调峰项目液化区正式投运,全市储气调峰能力由0.47亿方大幅提升至2.5亿方,能源保障与民生温度同步提升;文旅康养实现全市域布局、全链条推动、全方位提质、全要素保障、全龄化康养、全媒体宣传,上半年共接待国内游客3635.5万人次,增长17.2%,排在全省第二位,“东方古堡、人间晋城、云锦太行、诗画晋城”的名片熠熠生辉;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整合组建150家平台公司,扎实推进15个服务业龙头项目,加快建设十大物流园区,发放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6.31亿元,直接拉动消费40亿元,持续推进6个乡村e镇、15个美食街区、28个夜经济专区提档升级,积极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试点)城市;数字经济加快发展,大力实施“数字晋城”战略,全力打造全省制造业数字化改造先行区,建成智能工厂18户,143户企业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晋城光谷”等数字产业园加快建设,上半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2.4%。

新兴产业“好苗成大树”,传统产业“老枝发新芽”。扎实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挥煤炭“压舱石”作用,上半年原煤产量完成7279.1万吨,98座煤矿智能化改造全部开工,累计建成33座,先进产能占比达97%,高于全省13.5个百分点;纵深推进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7个煤化工升级改造、5个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有序推进,6个新能源项目实现并网,大唐阳城煤电等项目进展顺利,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规模占比提高到53.2%;全力推动钢铁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晋钢冷轧薄板(二期)、国强兴晟、安泰科光伏支架项目建成投产,端氏—晋钢输气管道全线贯通,加快建筑用钢向装备用钢、传统碳钢向硅钢升级;加速铸造产业创新集聚,深化六大铸造产业园建设,推进配套泫氏绿色铸造、康硕智能制造总部基地等项目,构建“精密铸件—关键零部件—整机制造”全产业链,全国铸造学术会议在该市召开,行业影响力显著提升。

如今在晋城,新兴产业如新竹拔节,迸发蓬勃创新活力,传统产业似老树著花,积淀深厚转型底气。新旧动能不断焕新、升级、融合,引领城市在时代浪潮中奋楫争先、走在前列。

项目建设提速增效,高质量发展支撑遒劲有力

“我们不是在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产业园区,而是在打造一个融合‘数字科技+产业生态+智慧建筑’的未来电商新地标。”省级重点工程、晋城市电商创新创业基地项目现场,规划设计团队正围绕项目方案,精准推敲功能分区布局。

项目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支撑。晋城市紧扣“两重”“两新”等政策,坚持谋划、策划、规划“三划一体”,工作专班、专业机构、专项资金“三专结合”,深入开展“项目建设攻坚年”活动,谋划实施年度投资860亿元的1561个建设项目,为经济社会发展锻造了强劲引擎。

项目推进全面提速。充分发挥市县两级“一办三中心”统筹协调作用,依托“指挥部+公司”“赛马比拼”、领导包联和常态化调度机制,全力推动重大项目落地见效。上半年,省级重点工程开复工率达97.4%、投资完成率69.9%,两项指标均位列全省第一。

重大工程牵引精准。太行一号文旅康养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示范带,吸引3100余万人次观光旅游,带动8.1万人返乡就业创业,带富50余万农村人口;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20.2平方公里核心区全面开放,带动40多万人口受益;晋城机场“1+4”工程全面提速;张峰调水供水工程加快推进,晋煤外运通道项目深入实施,晋城西北部专用铁路列入国家铁路专用线重点项目。

转型抓手用活见效。打造开发区升级版,“一区一谷三园”加快建设,5个开发区(示范区)全部实行“管委会+公司”模式,2024年度综合考评结果全优、全省唯一;大力发展消费品工业,上半年增长114%;省级产业链、省级专业镇营收分别增长24%、29%,分别排在全省第2和第1。

如今的晋城,项目建设千帆竞发,发展脉动愈发强劲。以大力度抓项目、促投资、增动能,一批批重大项目落地生根、积厚成势,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硬核支撑。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资源型经济转型活力迸发

“晋城光机电产品走在全国前列,我们有兴趣、有意愿深入了解,加深合作,希望携手共创光机电行业的新篇章。”近日,2025山西晋城(杭州)城市推介暨电商合作洽谈会在杭州举行,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5家光机电企业惊艳亮相。

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晋城市坚持改革推动、开放带动、创新驱动,以深层次改革激发动力,以高水平开放拓展空间,持续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打造“全省最优、全国一流”营商环境,连续三年获评全省营商环境考核优秀等次。不断深化“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对644个项目开展前期手续集中办理,办结时间平均缩短30%;大力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用地规划、证照并联变更、新生儿出生三个“一件事”入选全国优秀案例;创新推出“政务夜市”,持续擦亮“晋心服务”品牌;纵深推进治理“两不一欠”问题专项行动,相关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不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出台强化政治监督保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若干举措,68项省级以上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再生水利用重点城市建设、阳城农业用水权改革入选全国试点;连续两年入选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市县两级四大班子领导包联民营企业528户,帮助企业解决问题293个、融资18亿元;扎实开展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全市国有资产总额排在全省第二,营业收入、利润总额排在全省第一。

全力打造一流人才创新态。深化干部素质能力提升“三专行动”和年轻干部上派、下沉、外联、内引、援企实践锻炼“五大行动”,新选派78名优秀年轻干部到上海、浙江等地学习先进经验;聚焦打造全国中小城市一流人才生态,出台“人才强市”实施办法,优化完善“人才新政20条”和柔性引才举措,启动实施晋城人才计划,大力开展“人到山西好风光”“引凤兴晋城就未来”“智汇山西才聚凤城”等活动,上半年引进人才1213名。

大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成功举办第十届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民间拜祖典礼系列活动;今年新增2个国际友好伙伴城市;累计开通75趟高铁,3个半小时直达北京,6个多小时直达上海、广州、深圳;上半年人均使用外资额排在全省第一。

如今的晋城,持续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以更大决心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更宽视野构建开放共赢格局,以更自信昂扬的姿态,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崭新未来。

城市乡村双向赋能,城乡融合的画卷生机盎然

“家门口的环境明显变好了,生活更加舒适!”近日,沁水县开展“六统一六提质”乡村建设三年行动,从供水管护、垃圾处理、公厕管护、道路管养、污水处理、燃气管理等方面,推动乡村建设全面升级。

晋城市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城乡一体统筹、协同并进,着力畅通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渠道,全面提升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奋力打造共同富裕的市域先行样板。

全面提升城市能级。持续完善“一体两翼、六大组团、多片区”的空间布局,纵深推进城市建设三年行动,丹河新城起步区加快建设,凤城康养示范区、东南片区、老城片区等改造成效显著,城市体验中心、全民健身中心即将全面开放,新建公共充电桩4056个,排在全省第2位,36个公园、49个游园、9个城市广场成为市民打卡新去处,西北环片区改造提升全面提速,新型智慧城市项目全面建成,城市治理规范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

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围绕“一环两带、五指成拳、百村精品、千村共富”总体布局,年内新建成64个精品示范村和329个提档升级村,持续推动20个特色片区提质升级,云锦太行、城乡融合、东方古堡3条示范廊带初具雏形,百万亩连翘基地全面建成,生猪扩能转型、蜂业翻番富民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6+3”特优产业持续升级,深化拓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10种模式”和联农带农利益联结“6项机制”,全市超1/3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0万元、一半以上的村超过50万元、3/4的村超过30万元。

如今的晋城,现代城市的便捷与美丽乡村的诗意交相辉映,奋力绘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高质量发展新画卷,使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真切照进现实。

绿水青山照映丹心,美丽晋城生态底色越发亮丽

白马寺山鲜花摇曳,泼洒出锦绣斑斓;凤栖湖畔清波轻漾,揉碎了天光云影;城东水系静静流淌,倒映着一城惬意悠然。景忠、凤台等“口袋公园”如珍珠散落,悄然融入市井生活,成为市民漫步休闲、静享时光的诗意角落。

良好的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晋城市认真践行“两山”理念,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为美丽晋城建设厚植生态底色。

污染防治成果持续巩固。紧盯“十大任务”、用好“十项机制”,狠抓工业源精准化治理和社会源精细化管控,上半年6项主要污染物指标“五降一平”,入围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前20名;持续推动“一泓清水入黄河”,9个国、省考断面全部为优良水体;“无废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受污染耕地、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

生态修复治理成效显著。全面落实河长制、林长制,深入实施生态修复治理和生态绿化品质提升行动,累计种植各类乔灌木187万株、地被1205万平方米、农田彩绘5.3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均排在全省第一。

绿色低碳发展步履坚实。坚持“双碳”引领,持续深化国家低碳试点市建设,上半年全市万元GDP能耗下降3.8%,排在全省第三;近五年以年均2.7%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7.7%的经济增长。

如今的晋城,绿色发展动能澎湃,生态画卷绚烂多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绿色生态已成为这座城市最动人的名片。

倾心书写民生答卷,群众幸福生活更加可感可及

提升改造后的城区北石店镇大张村卫生所,干净整洁、宽敞明亮,功能布局合理,服务流程优化,村民常见的感冒、发烧、咳嗽等日常疾病都可以在这里直接诊断治疗。村民赵妮霞高兴地说:“以前看病总得往城里跑,现在新建的卫生所设备齐全,看病方便多了”。

晋城市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牵肠挂肚的问题,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连续十三年排在全省第1位。

大力发展民生事业。就业工作领跑全省,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任务完成率排全省第二,以工代赈项目数量、吸纳务工人数、技能培训人数、发放劳务报酬总额均排全省第一。全力打造教育强市,近四年新改建公办幼儿园71所、中小学49所,今年再各新改建10所,累计新增学位5.6万个。加快建设健康晋城,阜外心血管病中心9月正式开诊,市第三人民医院基本完工,市妇女儿童医院年内建成,柔性引进183名全国一流医疗人才,累计接诊3万余人次,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持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社区养老幸福工程优秀比例全省最高。

全面提升治理效能。扎实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持续构建完善组织、力量、责任、考核、服务“五个体系”,精准划分4748个网格,实现“多网合一、一网统筹”。充分发挥智慧晋城调度指挥中心、市域社会治理中心作用,依托现代数字技术,实现市、县、乡、村、网格“五级联动”。不断深化“六双聚新”活动,累计建立672个“暖心驿站”,推动2561名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等新就业群体到社区报到。健全完善“12345”热线与“街乡吹哨、部门报到”互通机制,全省党建引领接诉即办现场会在我市召开。积极推广东圣社区、洎水新城社区、南山村、大张村等经验做法,全力打造暖心社区、善治乡村。

坚定不移防风险保安全。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聚焦9个领域30个方面,全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持续深化煤矿、危化、消防等19个重点行业领域风险排查整治,扎实做好防汛备汛各项工作,有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如今的晋城,民生答卷写满温暖,幸福故事绽放街头巷尾。这座有温度的城市,正用扎实的脚步,丈量通往美好未来的每一寸旅程。

发展潮涌之势已起,奋楫争先之志正浓。新征程上,晋城将继续牢记嘱托、勇担使命,凝心聚力、团结奋斗,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书写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走在前列的时代答卷。

 

 

来源:推广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