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2025创投论坛在复旦管院政立院区剧院启幕。本次论坛以“无科创,无未来:AI时代的硬核突围”为核心主题,由复旦管院校友中心与复旦管院科创加速中心联合主办,复旦管院校友创投俱乐部、复旦大学EMBA创投协会联合承办,旨在搭建投资人与创业者的深度交流平台,汇聚各界智慧,洞见科创趋势,共探“科创+管理”双向赋能的发展新路径。
论坛现场星光熠熠,行业重磅嘉宾与学院代表齐聚。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郑明教授,复旦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创新学院院长、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陈颉,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中金公司首席策略师兼研究部执行负责人缪延亮,金沙江创业投资基金主管合伙人朱啸虎等嘉宾,分别从学院战略、智能医疗、宏观经济、AI创投等维度展开分享,呈现了一场聚焦AI时代科创突围的深度思想交流。
2025年恰逢复旦大学120周年校庆与复旦管院恢复建院40周年,双重特殊节点为论坛赋予更多意义。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郑明教授在开幕致辞中强调,自2018年起,学院持续打造创投论坛,始终以“管理赋能科创”为核心,坚守“无科创,无未来”的理念。她分享了学院在科研排名、国家级项目及科创生态建设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并呼吁各界力量携手,将前沿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引导资本投向硬科技,共同构建面向未来、互信共赢的科创生态。
主题演讲环节,三位业内专家分别从智能医疗、宏观经济、AI投资三大维度展开分享,为现场观众带来一场兼具深度与前瞻性的思想盛宴。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创新学院院长、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陈颉围绕《智能医疗的产业范式跃迁与机遇》展开分享。他指出,未来10年,中国52-63岁人群将达到2.8亿人,老年焦虑、孤独感等需求将成核心痛点,AI与机器人将成为解决老龄化问题、填补服务缺口的关键方向,“AI补智能短板、机器人补体力短板”的人机协同模式,将重塑养老与健康服务生态,助力提升人类健康水平,延长高质量寿命。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中金公司首席策略师兼研究部执行负责人缪延亮围绕《中国经济热点问题》带来主题分享。他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处于“低通胀”阶段,房地产下行周期对物价形成直接影响,居民消费倾向也随之下降。在他看来,破解这一困境的关键在于修复企业资产负债表与居民现金流量表:一方面可通过注资、优化贷款等方式缓解企业负债压力,另一方面需做实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让居民“有钱花、敢花钱”,从而疏通经济内循环,推动经济良性运转。
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以《AI应用大爆发》为题,分享了他对AI投资赛道的判断与洞察。他指出当前AI大模型能力上限已较明朗,更多是优化用户体验与成本。未来两三年“模型小型化”将成重要趋势,国内创业者应聚焦降本增效,而非与大厂比拼大模型参数。他强调,AI创业的护城河在AI之外,需深耕垂直细分场景,例如结合中国制造业优势开发AI眼镜、AI汽车销售铭牌等AI硬件产品,避免与大厂在通用大模型领域直接竞争。
主题演讲后,论坛设置两场圆桌对谈,邀请科创领域企业家代表围绕 AI 时代企业发展核心议题展开交流。第一场对谈中,清科集团管理合伙人袁润兵担任主持,与上海傲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倪华良、上海有临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王俊林、上海橙科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王珲,聚焦 “AI 时代的科技企业创新与突破”,结合灵巧手、生物医药、集成电路领域实践,探讨技术研发与市场应用平衡、核心竞争力构建等问题;第二场对谈中,东方富海合伙人陈伊玮担任主持,与南京科耐激光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鲍桥梁、深圳市瑞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斌、镇江贝斯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明波、江苏博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花磊等人围绕“科创新周期的技术纵深与商业落地”,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人工智能时代科创企业的成果转化经验与商业落地策略。
作为复旦管院践行“科创+管理”战略的重要实践,本次论坛不仅让前沿观点碰撞出实效火花,更让资本、技术与管理智慧实现深度链接,为中国科创企业在AI时代突破发展瓶颈、抢占全球竞争制高点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向与动能。
(免责声明:本文为本网站出于传播商业信息之目的进行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及立场。本文所涉文、图、音视频等资料之一切权力和法律责任归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担。本网站对此咨询文字、图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实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亦不构成任何购买、投资等建议,据此操作者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