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行业顶层设计出台,政策视角升级为“AI定义产业”

培育智能原生新模式新业态,被列为“人工智能+”行动的重点任务之一。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杨舒鸿吉

界面新闻编辑 | 庄键

2025年8月2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下称《行动意见》),明确提出到2027年人工智能率先在六大重点领域实现深度融合,到2035年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的目标。

这是国家层面对人工智能(AI)作出的系统部署。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称,2024年国内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增长率。

AI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应用场景。《行动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六项加快实施的重点行动,强调“人工智能+”在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治理能力、全球合作领域落地。

其中,培育智能原生新模式新业态,被列为《行动意见》的重点任务之一。上述文件明确提出,应大力发展智能原生技术、产品和服务体系,加快培育一批底层架构和运行逻辑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原生企业,探索全新商业模式,催生智能原生新业态。

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秘书长钟俊浩向界面新闻分析称,《行动意见》首次在国家文件中提出“智能原生”概念,如果说“AI+”的产业发展逻辑是基于原有产业和AI做结合的话,智能原生则更具有根本性、变革性。

钟俊浩告诉界面新闻,智能原生以AI为基础运作逻辑,对产品、服务、组织以及生态系统进行系统化的重新设计和构建。在产品应用层面,智能原生的典型特征是深度集成AI技术,重构原有的业务逻辑与用户体验。

小马智行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彭军告诉界面新闻,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正是典型的智能原生产物:它并非在传统出租车上简单叠加AI,而是以AI为底层逻辑重新设计出行服务,重构了人、车、路、云的协同关系。

小马智行的Robotaxi规模化商业运营已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一线城市,运营面积超过2000平方公里,第七代Robotaxi年内将在上述城市陆续投运,年底车队规模有望突破千辆。

此次发布的《行动意见》还提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并明确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和全社会通识教育,完善学科专业布局,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超常规构建领军人才培养新模式等具体举措。

在钟俊浩看来,未来的人才竞争将体现为“会用AI的人”与“不会用AI的人”之间的竞争。

他以上海举例称,目前上海人工智能人才规模已达30万且持续扩大,算法工程师、提示词工程师等新岗位快速涌现,传统教师、医生、设计师正借助AI工具升级为“AI+”复合型人才。

《行动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应紧密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抓好贯彻落实,确保落地见效。

钟俊浩建议,上海可持续用好要素优势、政策优势、产业优势,通过多要素协同、政策联动与生态共建,加速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AI科技创新高地,形成与国家战略相得益彰的叠加效应。

2024年,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45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7.8%。截至2025年一季度,上海人工智能规上企业已达394家,营收1180亿元,同比增长29%,利润总额增长65%。上海已形成“模型、语料、算力、生态、场景、资本”六要素叠加优势。在钟俊浩看来,这种“政策—要素—场景—资本”的闭环,正是《行动意见》中强化基础支撑能力的有力诠释和具体体现。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