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馨仪
在县域经济比拼中,一个内陆资源型城市如何能连续多年稳居百强县?2025年赛迪百强县榜单给出答案——邹城以第47位的成绩再次印证: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关键在于以创新为引擎主动破局。这座城市用实践证明,创新驱动不是可选项,而是资源型城市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GDP至上的时代已经过去,但高质量发展的密码究竟是什么?赛迪榜单给出的答案是产业结构、创新能力、城乡协调、生态效益的多维比拼。
邹城凭借33亿元战新产业产值、56.7%的“四新”经济投资占比,不仅连年上榜,更在山东12个入选县市中超越招远(49位)、诸城(56位)等传统强县,展现了持续进化的竞争力。 没有港口优势,不靠政策倾斜,邹城如何实现从“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的长期突围?从2021年的第56位到2022年的第49位,再到2025年的第47位,它的排名攀升轨迹,正是一部内陆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教科书。

从“煤机轰鸣”到“智能引擎”的产业革命
走进珞石智能制造的产业园,0.02毫米重复定位精度的机械臂正在无声地完成高精度作业;协作机器人与工作人员共享工作空间,紧密配合完成各项任务;近百台大小不一的智能机器人在经过120个小时的稳定性、准确性检测后,有序摆放在车间里,等待发货。
这家企业十年研发投入超10亿元,从核心零部件到控制系统全部自主化,解决了“无人工厂最后一公里”的难题。而在十年前,邹城的工业标签还是兖矿集团的采煤机和洗煤厂。

这种转变绝非偶然。邹城的决策者很早就意识到:依赖煤炭,终将被煤炭所困。他们选择了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推动传统煤化工向绿色高端转型,恒信集团的甲醇制乙醇项目规模已跃居全球第二;另一方面,全力培育机器人、无人机、新能源船舶三大新兴产业,成为山东最大的工业机器人生产基地。
最具说服力的案例,莫过于鲁抗医药的反式乌头酸项目。这项由中科院联合研发的生物基材料技术,不仅打破国外垄断,更以绿色催化工艺拿下了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优胜奖。当传统资源型城市还在为“去产能”焦头烂额时,邹城已经用科技改写了游戏规则。
当“一县一业”写入中央文件,邹城早在2018年就布局的“一链一生态”产业培育模式,恰好踩中时代节拍。曾经“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如今已形成“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的多元产业生态。
科技赋能下的乡村振兴新范式
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绝不能是城市的独角戏。邹城的聪明之处,在于将工业转型的红利反哺乡村,打造出两条独特的振兴路径。
一条是“邹城蘑菇”的全球化突围。14.8吨菌丝出口美国,开创了“国内发菌、国外出菇”的模式,品牌价值突破50亿元。背后的支撑是39个科研平台和547项专利,让曾经的“土特产”变成了技术密集型产业。另一条是城前镇的文旅逆袭。坚持片区化、差异化的全域旅游发展思路,依托镇域独具魅力的“绿色、红色、古色”三色资源,创新打造邹城峡谷漂流项目,推动康王谷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全球第七座、国内首座福特纵横户外主题乐园正式揭牌成为邹东乡村旅游新爆点,当地文旅融合发展呈现出“多点开花”的生动局面。2024年累计接待游客12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收入9700余万元。
这种“工业反哺+文化赋能”的双轮驱动,让邹城避免了“县域空心化”的陷阱。2025上半年,邹城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村达到255个,50万元以上村达到58个。

半小时鲁南圈:高铁时代的邹城“流量争夺战”
交通动脉的打通从来不只是物理距离的缩短,高铁与高速网的完善,更让邹城“高精尖”产品能够快速触达全国市场,形成“研发-生产-流通”的闭环。
济枣高铁建设现场,桥墩正以每天300米的速度向邹城延伸,随着“半小时鲁南圈”交通骨架的加速成型,邹城正在打响一场关乎长远发展的“流量争夺战”。
济邹高速27.7公里路段将于今年10月竣工,济枣高铁邹城段下部结构年内全线贯通,潍邹高速也即将开工。这组“交通三叉戟”建成后,将实现“半小时到枣庄、1小时达济南”的时空压缩,彻底改变邹城作为内陆县市的区位劣势。但比通车时间表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工程恰与邹城“双百城市”规划(百万人口、百平方公里)形成时空共振——当交通节点升级为区域枢纽,人流、物流、资金流的聚集效应将呈几何级放大。
站在更宏阔的视角看,邹城的“流量战”实质是一场县域经济能级的跃迁实验。当内陆城市不再执着于承接沿海淘汰产能,而是通过交通升级打开要素流动的“闸门”,通过特色产业构建价值高地,其发展逻辑就从“被动输血”转向“主动造血”。

告别煤炭的单一叙事,这座城市的突围证明:县域经济的胜负手,从来不在资源禀赋的起跑线上,而在认知迭代的加速度中。当“资源依赖”变为“创新定义”,当“交通末梢”转为“要素枢纽”,邹城的故事早已超越一座城市的兴衰,成为观察中国县域经济进化的一枚活体标本——在高质量发展的坐标系里,最大的资源,永远是敢于重新定义自己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