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见习记者 张蕊
北京时间8月19日晚,目前内地最大的农业B2B数字农业服务平台一亩田集团(Yimutian,股票代码:YMT)正式在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挂牌上市,发行价每股4.10美元,拟募资约2200万美元,是全球资本市场中首家来自中国的农业全产业链互联网企业。上市首日,股价收报2.80美元,下跌31.71%。
即便有着“农产品电商第一股”的光环,但资本市场的反应却很现实。
财报显示,一亩田依然未能实现盈利,但亏损明显收窄。集团在2023年、2024年的营收分别为1.88亿、1.61亿元人民币,相应的净亏损分别为1.06亿、0.349亿元人民币,亏损降幅达67%。不过,这看似乐观的转变依靠的是“节流”而非“开源”,意味着一亩田的商业模式在盈利可行性上依然存疑。
目前,平台采供B端用户超过5600万,全年可售卖农产品品类超过1.5万;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一亩田的服务网络覆盖内地逾340个城市与2800个县,涵盖了65%以上的一级和二级农产品批发市场。一亩田需要向市场展示一个清晰的、可信的路径,说明如何将巨大的用户规模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可持续的利润,而不是持续的“战略亏损”。
首先,成本压力是一亩田当下和未来不可忽视的一项挑战。招股书显示,一亩田将IPO募资重押线下“沃来采”模式,将主要用于继续拓展线下“沃来采”农产品经纪服务网络,进行全面的农产品经纪服务流程和制度的梳理、设计,并全力推进国际化相关业务。
“沃来采”本质是一个庞大的线下地推和服务团队,深入产地和销地市场提供代卖、品控、撮合服务。大力扩张此网络意味着公司的成本结构或将发生转变:人力成本、管理成本、办公运营成本将急剧上升。然而,每个“沃来采”网点的培育都需要时间,达到盈亏平衡点前需要持续投入。大规模快速扩张意味着公司可能在未来数个季度甚至年度继续承受亏损的压力。投资者是否有足够的耐心等待,也是一亩田需要思考的问题。
其次,渠道粘性与“跳单”风险是所有B2B平台的痼疾。如何通过不可替代的物流、金融和品控服务,将用户牢牢锁定在平台生态内,防止其在线下完成交易规避佣金,是关乎商业模式能否成立的关键。更为本质的挑战源于行业特性,农产品的非标准化特性导致品控难、纠纷多,建立信任成本极高,这要求平台必须深度介入交易,建设线下验货和信用体系。
这种定位非常微妙。如果过于偏向平台,则盈利困难;如果过于深入自营,则会与平台上的客户形成竞争关系,导致生态伙伴的反感和流失。如何平衡好“裁判员”和“运动员”的双重身份,是其长期发展的战略挑战。
这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出了一亩田或许面临的工具化风险,如果平台的功能仅仅停留在“信息展示”和“初步联系”,那么它极易被工具化——用户在上面找到客户后,立即转入线下交易以规避任何形式的佣金或费用。这意味着它无法从最核心的交易价值中分一杯羹。
这一风险或许已然苗头初现。会员费和增值服务是一亩田目前最稳定的两大主要收入来源,分别占总营收的59%和33%。然而,招股书显示,一亩田年度付费商户占比从2023年的14.0%小幅下降到2024年的11.4%。
另外,阿里、京东、拼多多等巨头在农产品上行领域都有布局,且拥有更庞大的资金、流量和生态优势。一旦它们认为“沃来采”模式被验证成功,完全有能力利用资本优势进行快速复制,一亩田如何抵御这种可能出现的降维打击,也是投资者们关注的问题。
一亩田的上市固然是数字农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但同时,它也已经从“讲故事”的造梦阶段,进入了“交成绩单”的残酷现实阶段。其未来的股价表现,将直接取决于其能否在破解行业固有难题的同时,向资本市场交出一份兼具增长性与健康利润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