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单烁
2025年7月23日,赛迪顾问发布的《2025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揭晓了最新全国百强县榜单,烟台龙口市以第七位的成绩实现历史性突破,较2024年上升一个位次。
这已是该市连续四年稳居全国县域经济十强阵营,呈现出持续攀升的发展轨迹。
国家发改委2024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明确指出,县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环节,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在这一背景下,龙口市作为沿海工业强县的典型代表,其进阶路径折射出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层逻辑,龙口的优势积累与转型困境对同类城市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产业协同:港口经济与先进制造双核驱动
国家交通枢纽与高端制造体系的深度耦合,构成了龙口经济的核心引擎。
据烟台港龙口港区公众号,该港区年货物吞吐量超百万吨级,可实现150多个品类物资的高效流转,其中今年上半年铝土矿吞吐量突破1000万吨,进口铝矾土量同比增长73.5%,创近年来吞吐量新高。
这一枢纽优势直接转化为实体产业竞争力——

据烟台日报,作为国内唯一同时为中国商飞、空客、波音供货的航空铝合金材料供应商,南山铝业已跻身世界前沿供应商俱乐部;其自主研发的2系、7系铝合金航空厚板、薄板及型材通过多项认证,成为大国重器供应链的关键一环。
港口物流与制造业升级的协同效应,在产业结构优化中也在不断得到印证。据龙口融媒,截至2024年底,全市民营企业总数超过2万家,全市工业体系涵盖30个大类,已形成高端铝材料、高端化工新材料、汽车零部件、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链条,总产值超过2000亿元,构筑了不可替代的产业根基。
创新赋能:企业研发与绿色转型同步发力
企业研发投入的制度化保障与生态环境的实质性改善,让龙口破解了传统工业强县长期为之困扰的发展悖论。
截至2024年底,民营企业在该市近500家链上企业中占比约97%,已形成“以民企为主力”的独特创新生态;同时,该市还不断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建立龙口优质中小企业培育库,按照“小升规→专精特新→瞪羚企业→独角兽→国家级‘小巨人’→国家级单项冠军”梯度培育主线。
这种创新动能源于政策引导:在2024年度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排名中,龙口市位列第13。可以看到,这种“政府搭台、民企唱戏”的机制,让烟台龙口的经营主体的创新自觉性十分突出,并使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形成深度共振。

在绿色转型维度,工业增长与环境保护的正向循环正在龙口蔚然成型——
今年6月份,烟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公布了2025年度烟台市绿色制造名单,龙口市13家企业入选绿色工厂,2家企业入选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
截至目前,龙口共培育烟台市级绿色工厂34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家;省级绿色工厂4家,国家级绿色工厂6家。科技赋能与绿色转型的同步推进,使“创新浓度”替代“污染密度”成为新评价标尺。
产业链升级:优势持续扩大,功能不断完善
龙口经济的进阶密码,在于优势产业链条的不断丰富与完善。
例如,工信部2024年认定的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显示,龙口所拥有的全球唯一“热电—氧化铝—电解铝—铝型材/板带箔”全产业链,2024年产业集群产值1280亿元,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有物理空间的夯实,龙口铝产业功能链条的韧性也在不断增强:
作为中国重要的铝材料产业基地,龙口拥有全球唯一短距离完整的“煤—电—氧化铝—电解铝—铝型材”产业链,以南山集团和丛林集团为龙头,形成覆盖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领域的产业集群。
在这条完整的上中下游链条中,龙口铝产业链的上游年产氧化铝可达120万吨、电解铝80万吨,保障原材料稳定供应;中下游重点开发高精度铝板带箔、轨道交通车体型材(如350km/h动车组车体型材)及航空航天用铝合金材料,年产能达50万吨铝型材及板带箔,形成了从基础原材料到高端装备制造的完善的产业闭环循环体系。
龙口市在赛迪县域榜单上的持续进阶,本质上是一场枢纽赋能、创新破界、产业链搭建三位一体的系统性变革——
以国家枢纽港构建物流成本优势,催生先进制造集群的技术跃迁;用企业研发制度性投入对冲工业污染压力,实现创新与生态的双向奔赴;将产业发展重点向优势链条战略性倾斜,打通县域经济崛起的强劲增长极。
当港口机械的轰鸣声与实验室仪器运行声交织,当污染排放指数持续走低与产业链产能指数稳步攀升同步显现,这座渤海湾小城的实践已超越县域竞争排名的表层意义。其真正价值在于证明:
在土地、劳动力等传统要素约束趋紧的当下,县域经济完全可通过结构优化、效率变革与包容性增长,开辟高质量进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