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梦到性:10本关于精神分析的最佳著作

从福柯、莎士比亚到福克纳、菲利普·罗斯,下面10本书堪称精神分析经典作品,你是否曾意识到它们与弗洛伊德思想之间的关系呢?

能被那些杰出思想家定义为杰作的文章,必定能让他们能反复阅读而不嫌厌倦,温故而知新。弗洛伊德自1905年创作的《性学三论》即是如此。1905年版《性学三论》的英文版本于日前译出发行,《性学三论》此前也有英译本,但根据的版本是弗洛伊德修改多次后的1924年版。作为精神分析的奠基之作之一,《性学三论》不仅涉及“梦的解析”,对性别理念的影响也无出其右。

有意思的是,1905年初版中勾勒出的性别理论,在很多方面都同后来更为“异性恋规范的”(恋母情结)的版本大相庭径。最初的版本更为开明,某种意义上为“同性恋”倾向,却被后来的版本和翻译所堙没。此次翻译初版《性学三论》是对同时期弗洛伊德思想著作的重新阐述。更为要紧的是,弗洛伊德此前被“堙没”的思想,借由此书重新面世,也再度强调了他在当代性别认同和性别领域讨论中的重要性。

以下推荐的精神分析著作和科幻小说都同弗洛伊德思想相关,从这些书中,我们不难看出,传统理论在当代依旧熠熠生辉。

1、《弗洛伊德》(Freud)

作者:乔那桑·里尔(Jonathan Lear)

这本书可能是了解弗洛伊德思想的最佳哲学入门书,书中探寻了弗洛伊德理论和实验的中心理念和概念,这些思想对于当今人类反思自我与世界意义重大。书中详述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梦的解析理论、心智功能、神经结构,以及作为内驱力(drive)而非本能(instinct)存在的性别的理性概念。

2、《哈姆雷特》(Hamlet)

作者: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内心的怀疑、矛盾、犹豫不决,引发了包括弗洛伊德在内的许多人的兴趣。在俄狄浦斯神话中直白展露的谋杀欲望和幻想,在哈姆雷特身上表现得更为克制,良心未泯的他成了一个懦夫,但出于对叔叔和敌人的恨,以及对挚爱奥菲莉亚的感情,他最终手刃仇人。

哈姆雷特向我们展示了俄狄浦斯之谜真正的含义。

3.《喧哗与骚动》(The Sound and The Fury)

作者: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

小说颇具意识流的叙事风格使其成为文学领域的重要作品之一,而对人物内心活动倾注的大量笔墨应该归功于弗洛伊德的思想。潜意识是从幻想、想法、记忆和感知中发芽生长而来。福克纳描绘的精彩故事围绕三兄弟间的生活百态展开:三儿子班吉(Benjy)有智力障碍,长子昆汀(Quentin)愤世嫉俗且内心充满压抑,次子杰森(Jason)冷酷讽刺。通过他们的内心活动,我们或可窥见南方没落贵族康普森家庭的在30多年内的分崩离析。

4、《性史》第一部

作者: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

福柯《性史》是当代性学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本书经常被视为对精神分析理论的强烈批判。福柯观念里的性,并非人类内心自居的自然力量,而是经由特定的社会历史实践后,驻扎于人类内心的欲望体现。精神分析就是这种实践。然而,书中对位于社会结构下的“身体愉悦“的阐释,不禁让人想起弗洛伊德初版《性学三论》中对于儿童性欲主题的论述。在这里,非功能性的身体愉悦感可以通过心理学术语解释。

5、《男人:诱惑与灵感》(Between Seduction and Inspiration: Man)

作者: 吉恩·莱兰切(Jean Laplanche)

婴儿同成年人性欲的碰撞,促使他们形成了自身的性别观念。的确,性不仅形成于自身,也会由外在他人传递的隐晦信息所激发。不论他/她是否喜欢、是否了解,成年人始终在对小孩传递隐晦的性信息(一个激情的吻,一名怀孕的母亲),小孩子的自身经验只有部分由自己完成。这种“基础的人类学情况”将性欲(官能)的身体视为一个永远无法克服的未解之谜。

6、《弗洛伊德,心灵的生物学家》(Freud: Biologist of the Mind)

作者:弗兰克·J·萨洛韦(Frank J. Sulloway)

萨洛韦精彩地重构了弗洛伊德学说的生物学基础,他吸纳了达尔文理论,并受到威廉·菲利斯(Wilhelm Fliess)的影响,后者是20世纪初期弗洛伊德的学术同伴。这本书中的精神分析法并非达尔文的心理学,而是进化论的心理学分析。

1972年电影《波特诺伊的怨诉》剧照

7、《波特诺伊的怨诉》(Portnoy's Complaint)

作者: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

本书的内容是一位犹太单身汉的独白及其同精神分析学家施皮尔福格尔医生(Dr.spielvogel)的谈话,谈话里直白详尽地描述了他同堕落性欲的抗争。因书中对自慰场景的描述以及直白露骨的语言,该书在1969年曾经引发争议。时光易逝,观念难移,在维多利亚时代,弗洛伊德也曾因类似的原因遭到反对。

8、《性的起源》(The Emergence of Sexuality)

作者:阿诺德·戴维森(Arnold Davidson)

精神分析学家只能理解精神病治疗法及性学相关的内容。戴维森受福柯启发,在书中探讨了意淫的起源,及其相伴而来的“精神病学的推理方式”,这种推理将“精神健康”凌驾于精神病理学之上,精神分析对于研究“意淫起源”有所帮助,但又与这种“推理方式”完全不同。此后,病理学尤其是性别倒错的研究成为常态。精神分析则产生于同精神病学的模糊关联中。

9、《当尼采哭泣》(When Nietzsche Wept)

作者:欧文·亚隆(Irvin D Yalom)

1882年,精神分析法尚未出世时,精神分析师莎乐美恳求约瑟夫·布雷尔(弗洛伊德早期研究癔症的导师),来帮助一名才华横溢又不堪绝望、寻求自我毁灭的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小说情节融合了现实与虚构,最终布雷尔发展出了精神分析的谈话疗法,了解到了倾听所起到的“清扫烟囱”效果的重要性。尼采则找到了同查拉图斯特拉(Zarathustra)约会的“强力意志”,这段感人的故事向读者展现了两位从未相逢过的陌生人之间真诚的友谊。

10、《爱欲与文明》(Eros and Civilisation)

作者: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

这本书出版于1955年,是战后对对佛洛伊德思想哲学探究的里程碑之作。本书为马克思主义著作,讲述了人类的性冲动、满足(爱欲)与专制资本主义要求劳动力应该实用且高效之间的冲突。只有在未来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力才会从专制压迫中解放,获得本能爱欲的满足。在即将到来的社会中,所有劳动都是爱好和娱乐。

(翻译:黄文砚)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卫报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