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青岛新力量|青岛智能装备产业的“含量”谍变

8月6日下午,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在青岛软控机电工程有限公司,举办“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青岛市系列现场媒体见面会第二场,聚焦智能装备产业。

文 | 徐雅琳

8月6日下午,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在青岛软控机电工程有限公司,举办“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青岛市系列现场媒体见面会第二场,聚焦智能装备产业。

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软控股份旗下青岛软控机电工程有限公司、海克斯康制造智能技术(青岛)有限公司四家链主企业齐聚一堂,展现青岛从传统制造向高端智能的跃迁轨迹。

在国家“中国制造2025”战略与山东省“十强产业”政策推动下,这座拥有百年工业基因的城市,正通过智能化改造与绿色化升级,重塑产业竞争新格局。

技术突围驱动产业升级,链主引领生态重构

作为青岛智能装备产业的中坚力量,四家链主企业以核心技术突破为支点,撬动产业链整体升级。

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依托轨道交通领域六十余年技术积淀,不仅为CR450新一代高速动车组提供智能化核心系统,更将技术能力延伸至工业机器人领域。其研发的列车智能巡检机器人已实现产业化应用,并开始向其他制造业场景渗透。

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通过建设“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打造“车网路”一体化仿真平台,带动青岛轨道交通装备本地化配套率提升至90%以上,形成覆盖牵引、制动、网络等核心系统的完整产业链。

2025年上半年,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完成50个生产大节点,交付船舶12艘,手持订单近60艘,其中绿色船型占比超90%,国际订单占比达85%,部分订单排产至2029年。这一成就得益于其构建的“绿色链”生态:民船中心提供绿色设计、中船发动机供应绿色主机、青岛双瑞开发绿色能源系统,北海造船负责绿色总装建造。该模式被写入《山东省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发展规划》,成为全省产业链协同创新的样板。

在细分市场,青岛软控机电工程有限公司以全球第一的橡胶装备业务规模,打破轮胎生产的传统模式。其独创的ROC研发平台通过模块化配置,实现轮胎成型装备35秒/条的世界级效率,使新建轮胎工厂人工成本降低50%,建厂效率提升100%。

而海克斯康制造智能技术(青岛)有限公司的“全球本土化”战略,则推动三坐标测量机国产化率从10%跃升至80%,培育近百家本土供应商,构建起精密测量领域的自主产业链。

智能融合驱动效能跃升,技术赋能重塑制造范式

面对全球制造业智能化浪潮,青岛企业展现出多层次技术融合路径。

中车四方所构建的“三舱一体系”数字化框架,将生产指挥、经营管理、全生命周期数据三大驾驶舱与智能研发系统贯通,实现研发周期缩短30%,故障处置效率提升40%。其开发的列车自主运行系统(TACS)在上海地铁16号线应用后,运维成本降低25%,成为国家发展改革委“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项目。

软控机电的智能化实践则聚焦轮胎全流程再造。在新能源汽车推动轮胎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公司通过RFID芯片植入、视觉检测系统AIMS及工业软件MCC,赋予每条轮胎“数字身份证”。其打造的黑灯工厂实现密炼、成型、硫化全流程无人化,单条轮胎可追溯数据点超过200项,为米其林、固特异等国际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数据服务。

这种“软硬一体”模式与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园发展若干政策》中“三年投入50亿元支持产业载体建设”的战略形成共振。

海克斯康的智能升级更凸显全链条赋能价值,在青岛总部打造“零碳标杆园区”,通过余热回收、光伏发电等技术实现综合能耗下降30%。其产品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已服务C919大型客机、长征五号火箭等国家工程,在航空航天领域实现微米级精密测量,检测效率提升50%以上。

绿色技术领航产业变革,低碳转型重塑竞争格局

当“含绿量”成为“含金量”的硬指标,青岛装备企业率先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

北海造船的绿色船型研发堪称行业典范:2025年发布的“北极星”散货船、“启明星”油船等三大品牌系列,全部获得八大船级社认证。其中32.5万吨甲醇双燃料矿砂船采用风力转子辅助推进系统,碳排放降低40%,成为山东海运全球首批绿色矿砂船订单的核心载体。

而民船中心迁驻青岛后研发的21万吨氨燃料散货船,更使青岛跻身零碳船舶设计第一梯队。

中车四方所的新能源布局则从轨道延伸至荒漠,其牵头的中车德令哈100万千瓦源网荷储项目,将风电、光伏与储能技术融合,年发电量可供20万户家庭使用。

公司基于高铁能量回收技术开发的兆瓦级储能系统,已应用于国家能源集团风光储基地,充放电效率达92%,较行业平均水平提升7个百分点。

绿色制造理念同样渗透至基础工业:海克斯康参与起草《智能工厂建设导则》国家标准(GB/T43064.1-2023),为行业提供低碳工厂建设规范;软控机电的“绿色密炼”技术,通过热能循环利用使橡胶生产能耗降低25%,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率提升至95%以上,这一成果被纳入工信部《橡胶行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示范案例。

在“双碳”目标倒逼与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背景下,青岛的实践印证了一个关键命题:区域制造业的突围不在于颠覆性创新,而在于将产业积淀转化为技术重组的战略资本。

青岛智能装备产业的进阶之路,以技术突围为战略支点、链主企业重构产业生态、绿色基因深度融入发展血脉,驱动传统工业基地焕发新生,为中国制造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跨越镌刻出独具特色的区域突围密码。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