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雅柳
人工智能正深度融入青岛制造业,驱动着生产效率与精度的提升。
在近期公示的青岛市“10+1”产业链主企业名单中,6家人工智能企业入选,成为推动产业智能化转型的重要力量。
工信部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突破6000亿元。在此背景下,青岛立足自身产业禀赋,正逐步探索从技术落地到规则输出的发展路径。

以生态筑基,为AI落地搭台
人工智能在青岛制造业的深度应用,并非偶然的技术嫁接,而是产业基础与支撑体系长期耦合的结果。
作为涵盖39个工业大类的制造业重镇,青岛拥有海尔、青岛啤酒、一汽解放等龙头企业构成的产业集群。它们提供的,不仅是规模效应,更是从生产线到供应链的丰富工业应用场景。
诚然,区域发展路径各有侧重。相较于济南侧重“算力+科研”、烟台聚焦“AI+海洋工程”,青岛的独特优势在于:丰富的工业数据与真实生产痛点,构成了算法迭代的“天然试验场”。通过产业链协同机制,青岛将家电质检误差降低、食品加工工艺优化等具体需求,转化为AI技术研发的明确方向。
场景优势的释放,离不开算力与人才的支撑。
在此基础上,中科曙光布局的全国最大液冷数据中心全链基地,与本地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构成“双算力中心”,其液冷技术降低能耗的特性,契合大规模AI训练的需求。
在人才引育方面,青岛推出“猎聘补贴”“按薪定才”等政策措施,吸引了1200余名AI领域专业人才。这些人才与产业工人形成协作闭环,将车间一线问题转化为算法优化方向。
双向赋能,深化技术应用与规则输出
如今,青岛以链主企业为引领,正推动AI技术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应用,不断拓展应用边界。
在这一过程中,城市搭建的产业协同平台作用显著。值得一提的是,创新奇智MMOC平台服务的企业中超七成是制造企业。其AI缺陷检测技术达到99%的准确率、全自动贴附系统实现0.1mm精度,这些技术在青岛冰箱质检、食品包装等场景中持续优化。
如今,这些成熟的技术方案正从青岛输出,服务范围扩展至长三角、珠三角、西南地区乃至海外市场,助力当地企业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区域协同效应也日益显现。“双算力中心”成为青岛与济南“算力—算法”联动的节点。依托山东算网平台,青岛算力资源为济南量子计算研究院等机构的模型训练提供支持,而优化后的模型反哺青岛本地制造企业升级。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技术输出的深化,青岛企业在行业规则制定中的参与度也在逐步提升。
国华(青岛)智能装备的工业机器人核心部件进入头部企业供应链,相关技术细节被纳入国家标准;青岛轨道交通科技的城轨大模型规范、极视角的视觉算法标准,也在推进相关行业规则的完善。
这些进展的背后,是城市在产业标准建设中的主动作为——以企业实践创新为基础,积极推动局部经验上升为行业规范。
从技术落地到规则输出,青岛AI与制造业融合的探索仍在延续。未来,链主引领、要素夯实、规则共建的路径延伸,或将为同类城市提供观察样本——技术与产业的互动,需在实践中慢慢打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