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包装瓶,如何让欧莱雅和LVMH成“盟友”?

独木不成林。

文 | 美觉BeautyNEXT

在美妆行业漫长的供应链中,瓶子,曾是最易被忽视的角色。它承载着视觉识别与品牌溢价,却在“用后即弃”的消费逻辑中,被快速抛弃。

如今,当循环经济日益成为全球共识的背景下,这一“容器”被重新赋予了价值:不只是一次性包装,而是一个可进入系统的、可延展生命周期的“耐用品”。

法国已经走在前面。

近期,法国六家香水品牌、经销商共同启动了一个“美妆香水循环圈”的试点项目——这可能是高端美妆品牌,首次大规模尝试“原瓶回用”,而非仅回收。

也许,在商业里,依旧无法避免利润的博弈和劲敌的对抗;但是在商业向善的浪潮下,可持续,正在成为让美妆企业从竞争走向结盟的“黏合剂”。

一个长期以来由“一次性包装”主导的领域,正在迎来转变的契机。

01 六“君子”结盟

在之前的报道《可持续,如何让美妆企业从竞争走向联合?》中,我们已经关注到全球美妆商业不可阻挡的可持续结盟浪潮。

例如,仅在2024年2月,一周之内,全球美妆市场连续诞生可持续化妆品追溯联盟(TRASCE)和美丽价值联盟(The Value of Beauty Alliance)两大组织,欧莱雅、拜尔斯道夫、香奈儿、雅诗兰黛、资生堂、普罗旺斯欧舒丹等美妆巨头躬身入局。

当下,面对法国《反浪费与循环经济法》(AGEC)设定的时间节点,法国美妆行业正重新审视自身的运作模式——该法案规定,到2025年底,包装再利用(Reuse)比例需达7%,到2027年提升至10%。

在这一监管背景下,今年1月,「La Boucle Beauté」再利用项目率先落地,参与方为:兰蔻、丝芙兰同名品牌、倩碧、香奈儿、娇韵诗,空瓶由Nocibé和丝芙兰商店回收。近期,该项目首次拓展至香水领域,六家行业参与方宣布于今年6月30日至10月31日间,在法国192家门店共同启动了一项名为“La Boucle Beauté Parfums(美妆香水循环圈)”的试点项目,参与方分别是:

■ 四个品牌:

Parfums Christian Dior(LVMH集团);

Diptyque;

Kenzo Parfums(LVMH集团);

Rochas(Interparfums集团);

■ 两家香水美妆连锁:

Nocibé;

Beauty Success。

该项目旨在大规模测试香水瓶的重复使用系统。消费者可将使用完的香水瓶(涵盖这几个品牌大热的迪奥真我系列、Kenzo花女士香水、Rochas的罗莎之水及Diptyque等多个系列)带回门店,每个品牌将根据自身策略设置相应的回收激励机制。

收集到的空瓶将通过共享物流系统,运送至专业中心进行分类与清洗,并最终重新投入使用。为了保障复用品质,此次所采用的清洗技术为二氧化碳干洗法——这一创新工艺不依赖水、清洁剂或溶剂,具备更低的环境影响。

这一倡议,由循环经济组织Circul’R发起,并获得可持续咨询机构We Don’t Need Roads与法国生态组织Citeo的支持。

Circul’R联盟负责人Sixtine Jourde-Roussel认为,要推动循环再用,品牌必须需要足够的回收量以形成规模效应。“这意味着,我们要重新定义香水瓶的价值:它不仅是包装,更是一个可重复使用的耐用品,未来甚至可延展至大众产品线,或二手香水市场。”

02 从“回收”到“再用”,一场产业链写作的马拉松

在可持续领域,公认有“3R”原则,即Reduce减量化、Reuse再利用、Recycle再回收。

但由于不同品牌的战略焦点、市场定位、供应链能力等因素,各大品牌对“3R”原则的解读和应用有所不同。

那什么是再利用(Reuse)呢?它和其他“R”有何区别?

■ Reduce减量化,即从源头减少使用,这对设计环节提出更高要求;

■ Replace可替换,则是对材料科学提出考验;

■ Recycle可回收,则是回收再利用,侧重于再加工与回炉技术;

■ Reuse再利用,回收后,原瓶经处理重复利用。

比如欧莱雅集团的“3R”,则是用“Replace可替换”替换了“Reuse”。

这或许意味着,欧莱雅在替代材料(如生物基塑料、可回收玻璃)方面拥有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其全球供应链可以更好地控制替代品的质量和生产成本,因此其可持续战略更侧重于替代而非复用——这是欧莱雅可持续创新的具体体现。

举例来说,欧莱雅在替换装领域引领了可持续创新的重大突破,集团早在2020年就启动了替换芯战略,并在明星单品上逐步推广,在采用替换装时,包装重量通常能减轻30%至40%。(详情请点击《把“明天”种在当下,欧莱雅如何领跑可持续未来》)

但是问题来了,美妆行业每年产生数百万吨包装废弃物,其中大部分依旧是不可回收的——95%的容器在使用一次后就会被扔掉。

再利用——正面解决了这一问题。它对清洗、标准、流通等等环节,提出更高、更多维的系统性挑:

■ 比回收更具可持续性:回收,是末端补偿机制,而再利用,不需要再熔化、重制原材料,碳足迹更低;

■ 比回收更难实现:在产品设计源头,对产品设计和材质耐久性等提出更高要求;在回收环节,需要解决“标准统一、清洗技术、物流路径、包装标准、消费者回流”等全链路难题。

这也意味着,“Reuse再利用”体系要囊括「收集→分类→清洗→安全认证→再分配」所有的碎片化处理流程,其本质是一个需要“共建、共识、共享”的生态系统。

目前,在全球美妆行业,“Reuse”正在从先锋试验向小规模落地演进,一般首先在香水瓶、唇釉外壳等品类先一步落地。

例如丹麦小众奢华彩妆Kjaer Weis,品牌超过90%的产品均可重复灌装。例如其经典的锌合金包装,由法国著名设计师Marc Atlan和Kirsten Kjaer Weis精心打造,经久耐用,可反复使用。

又例如在环保领域一向激进的英国洗护品牌LUSH,自2015年来,品牌就开始开设专门的绿色中心(Lush’s Green Hub)规模化处理自身废弃物,仅在2024年,LUSH处理了超过1700吨废物(其中32%被再利用或修复)——展望未来,该中心将在2025年更加注重“Reuse再利用”。

但最为关键的是,消费者认知的塑造,需要生态级共鸣,而不是单点品牌营销——但它需要投资和基础设施,毕竟单品牌,永远跑不出模型。

这也是为什么,上文提及的六大品牌,即使在母公司已经在可持续领域走得很领先的前提下,依旧要结盟,在企业外寻求社会层面的更广大支持。

03 中国市场的本土实践

可持续领域的践行,亟需政策“由上至下”助力。此次几家企业牵头的香水空瓶再利用项目之所以如此快成型,少不了政策法规的强力推动。

上文提及的《反浪费与循环经济法》(AGEC),由法国政府在2020年2月10日通过,这是一项专注循环经济和打击浪费的法律,重点是消除一次性塑料,实现循环经济。

法国的目标是到2040年彻底淘汰这些塑料,并将中期目标设定为四个阶段:2021-2025年、2025-2030年、2030-2035年和2035-2040年。每个阶段都包含减少、再利用和回收塑料制品的措施。

该法案由一百多项将于2040年前实施的义务和禁令条款组成,同时也为企业和消费者的责任提供支持和激励。

相比法国已明确设定的再利用率目标,我国尚未出台强制性政策,但已在倡导端释放出明确信号,为再利用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政策窗口期:

■ 2009年,国家颁布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法》,是我国第一部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的的法律;

■ 2020年,新修订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明确对塑料污染作了具体规定,提出推广应用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的替代产品;

■ 2021年8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牵头发布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对化妆品的包装空隙率、包装层数、包装成本均作出规定;

■ 2021年9月,发改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进一步完善了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体系,明确了到2025年塑料污染治理的目标;

■ 2022年1月,国家七大部局联合印发《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的通知……

然而,目前中国美妆行业在“再利用”路径上仍高度依赖品牌自发动作,且集中于“积分换购”“门店回收”或“可替换芯”设计等轻量级实践。

当下,例如欧莱雅集团旗下品牌、莱珀妮、普罗旺斯欧舒丹和娇韵诗等等外资品牌,和润百颜、至本、REDCHAMBER等本土品牌一道,早已开启回收激励项目——但这些更多属于“回收”的范畴,尚未真正形成“清洗后重复使用原包装”的可验证体系。

这并不意味着是品牌们不够努力,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中游配套基础设施的严重缺位。

上文已经论述,“Reuse”体系需要专业化的清洗、再认证、回流分发平台,但目前中国尚无成熟的美妆包装清洗中心,也缺少与品牌协作的第三方物流与分类机构,导致“有心无力”的困局普遍存在。

同时,包装厂商普遍以“差异化外观设计”为优先目标,未建立可兼容的复用标准,进一步制约了复用的规模化可能。

此外,渠道平台与公共触点的缺席亦是核心瓶颈之一。

相比法国试点由Nocibé等线下渠道主动参与,中国美妆零售渠道多为多品牌集合店、线上电商或短视频内容平台,尚未建立起具公共属性的“回收入口”或消费者教育机制。

但改变也正在发生。例如欧莱雅,在刚刚结束的碳博会宣布与京东集团签署可持续战略合作协议,推出首个美妆可持续消费激励计划,通过“建立标识-积分激励-定期互动”三部曲;例如珀莱雅,与盒马、京东合作,采用FSC认证纸张和可循环周转箱,减少包装浪费。

最后,中国消费者的使用心智仍是“再利用”难以突破的重要壁垒。

与“回收”不同,“Reuse”涉及“他人使用过的东西”,在香水、护肤这类偏情感、高端、美感属性强的品类中,消费者普遍对再使用存有“是否卫生”“是否掉价”“是否低端”等认知门槛。

——这不仅是信任问题,更是价值观问题,需要通过标准认证、技术可视化、激励机制和长期教育逐步瓦解。

简而言之,在中国发展美妆包装的“再利用”体系,不仅是品牌侧的挑战,更是一次全产业链的再组织工程。政策窗口虽已打开,但真正的突破,还需更多品牌联动中游基础设施、渠道平台及消费教育,系统性推进。

循环经济,不是边缘命题,而是即将成为强监管与消费文化共同推动的新秩序。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