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摘帽”不到两月,先锋新材前实控人卢先锋遭证监会立案

这距离先锋新材完成“摘帽”仅过去50多天。

7月24日晚间,先锋新材(300163)发布公告称,公司及前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卢先锋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值得注意的是,这距离先锋新材完成“摘帽”(撤销其他风险警示)仅过去50多天。

先锋新材公告全文

先锋新材在公告中表示,公司将积极配合中国证监会的相关工作并严格按规定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目前公司生产经营活动正常,经营状况平稳有序,本次立案不会对公司生产、经营和管理造成不利影响。

此次立案的核心导火索,是卢先锋早年一桩未披露的控制权转让协议。根据宁波证监局2024年3月出具的警示函,卢先锋早在2018年11月便与贺沁铭签订《股权转让协议》,约定将其持有的先锋新材29.8%股权转让给后者或其指定受让人,涉及金额超10亿元。这一交易直接影响公司控制权归属,属于证券法规定的重大事件。深交所曾在2024年3月下发关注函,要求公司说明交易背景、资金流向及对持续经营的影响,但未得到充分解释。先锋新材直至2024年3月19日才予以披露,时间跨度长达五年零四个月。

先锋新材的 “摘帽” 之路也充满戏剧性。公司因2021-2023年连续三年扣非净利润为负,且2023年审计报告被出具 “带持续经营重大不确定性段落的保留意见”,于2024年5月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ST)。为摆脱退市风险,公司通过资产重组剥离亏损业务,并在2025年5月成功摘帽。

耐人寻味的是,先锋新材在连续四年亏损(2021-2024年)和三年年报被审计机构出具保留意见后,在2025年一季度公司业绩突然“逆袭”,营收同比增长34.90%至8515.52万元,净利润飙升541.41%至2502.86万元。

然而,摘帽并未真正改善公司基本面。2024年财报显示,其营收仅1.90亿元,净利润仍亏损553万元,且近三年年报均被审计机构出具保留意见。更严峻的是,卢先锋通过司法拍卖被动减持导致公司控制权真空:2025年5月29日,其2250万股股份完成过户,持股比例从8.39%骤降至3.65%,公司由此进入无控股股东、无实控人状态。郎海涛以5.71%的持股被动成为第一大股东,而卢先锋虽保留董事、总经理职务,却已丧失资本话语权。

作为先锋新材的缔造者,卢先锋这位1970年出生的宁波商人,在2003年创立了宁波先锋工贸,凭借高分子遮阳材料的技术优势,于2011年成功推动公司登陆创业板。鼎盛时期,其个人及关联方合计持股超30%,掌控着这家细分领域龙头企业。

但近年来,先锋新材的问题不断。2018年卢先锋签订的股权转让协议因交易方资金链断裂未能履行,却未及时披露;2021年起,其通过关联方进行的违规担保规模不断扩大,导致公司连续多年计提大额坏账。2024年3月,宁波证监局指出其行为 “严重损害上市公司利益”,但卢先锋仍未采取有效整改措施。

先锋新材股价

受到卢先锋被立案调查的影响,先锋新材今日开盘股价一字跌停,股价报3.43元/股,市值缩水至16.26亿元。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