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王芊
在哈尔滨一个不起眼的街角,“钊岐下午茶”咖啡馆静静伫立,成为一处温柔的避风港。这里不仅有咖啡的香气和慵懒的猫咪,更有泛黄卡片上写满的心事,吸引着无数寻求片刻宁静的年轻人。这家小店,成为了观察当代青年心态的一个独特窗口,也映照出哈尔滨这座城市的脉动与期许。
7月22日上午,微风轻拂,绿植的藤蔓掩映下的长椅上一只猫咪正伸着懒腰,61岁的张艳打开店门,猫咪一跃而下,直奔门口的食碗大快朵颐。
此刻的“钊岐下午茶”如同一个奇妙的结界:门外是喧嚣的车水马龙,门内却是另一番天地:流浪猫的呼噜声、浓郁的咖啡香气、透明桌板下泛黄的小卡片,上面写满了来自不同人的心事。

哈尔滨街角的“非刻意童话”
张艳年轻时在工厂工作,后来又经营了18年花店,2017年花店因动迁关闭。她先是“游山玩水”,回来后心中仍有创业的念头,便学习咖啡制作,最终在这个二层小楼里开了这家小店。
这座被网友戏称为“宫崎骏童话世界”的二层小楼,在张艳看来朴实无华:“没什么设计理念。我是怎么喜欢就怎么弄的。”小店最吸引人的是外面的彩绘墙,一位银发老奶奶戴着草环、手捧咖啡杯、笑眯眯的画像,那是张艳想象中的“十年后的自己”。

绿植簇拥的门头,搭配上可爱治愈的彩绘墙成了小店的流量密码,有博主在打卡后写道:奶奶说这是10年后的她自己,我倒觉得这也是“老了但并未老去的我们”。
小店的另一重身份“流浪猫收容站”,更是它走红的关键。2023年秋,一只怀孕母猫在店内生下10只幼崽。“当时把我愁坏了,”张艳回忆道,“一个来哈尔滨旅游的四川女孩看到说帮我在社交平台上发发,帮小猫找领养。”

领养贴不仅帮助8只小猫找到了新家,也意外带火了这家小店,吸引了大量的大学生游客。张艳留下两只特别的小猫,一只天生眼盲,一只胆小社恐,它们成为了店里的“猫咪服务员”。此后小店塞满心事,透明桌板下的小卡片堆积成册,画满猫咪的涂鸦不知作者。
当代青年心态显微镜
渴望松弛感的学生是这里的常客,他们常在二楼角落,坦言这里能“喘口气”,这种无压力空间契合了年轻人对抗焦虑的深层需求,成了他们的“精神防空洞”。
张艳也愿意和年轻人交换心事,倾听他们曾经的焦虑和迷茫。张艳曾不解很多高学历顾客的“不婚不育”,她从无法反驳到逐渐释然,最终理解并坦然接纳多元化的想法和群体,这里仿佛是她和年轻的世界对望和对话的窗口。

靠近门口的餐位坐着几名长春来旅游的年轻女孩,她们边拍照聊天,边和张艳闲聊,“我们在社交平台上看到的这家店,所以就来坐坐。”女孩们说她们不仅为下午茶而来,更为体验“理想老年生活”的氛围。“他们说我活成了他们向往的模样。”张艳说,“其实我不过是在做我想做的事,我也特别满意我现在的生活。”
张艳的小店在告诉年轻人,当世界要求你不断加速时,总有个角落允许灵魂慢慢靠岸。墙上画的也许不是“理想老年”的全部,而是让每个迷茫的此刻,都能安心停泊的“理想现在”。
一家小店里的城市心跳与未来期许
春秋季的大学生群体、寒暑假时期的年轻游客是钊岐下午茶的主要客源,这也折射出哈尔滨面临的人口困境。“本地年轻人都去北上广了,满街是游客和老人。”张艳直言城市需要“新鲜血液”:“年轻人在这个城市能够安居乐业,城市才能活起来。”
尽管足迹遍布多个国家和城市,张艳依然觉得自己的家乡最好。“以前坐在江边吃个馒头和红肠就觉得特别幸福,不是这个城市的人可能理解不了这份幸福,也未必懂得为什么馒头和红肠坐在江边吃就幸福,这是咱们哈尔滨人的默契。”她多次提及自己很喜欢的一部纪录片《晚霞中的红蜻蜓》,还向每一个来到店里的人们推荐,“每次看这部片子就好像回到了过去的时光,哈尔滨不只有现在的网红标签,更有属于它曾经过去的美好和城市回忆。”

夏日的微风吹动起门前的风铃,门内,是张艳用热爱精心经营的静谧角落;门外,是这座城市以独特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她的小店,仿佛是哈尔滨气质的微缩景观:温暖、松弛、也洋溢着拥抱八方来客的热情。这一刻,小店不仅是本地人深爱家乡的见证,也是远方游客发现并爱上哈尔滨的证明,那些堆满桌下的心事卡片、天南海北寄回的明信片、学生留下的涂鸦,都在这小小的空间里沉淀、发酵,成为城市记忆的一部分,也承载着人们对这座城市未来的朴素期待,希望它能留住更多活力,希望它的温暖被更多人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