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婷、张芝萌
两座城市,或许一个在东半球的晨曦里苏醒,另一个却刚在西半球的暮色中入眠。远隔重洋、时区交错、文化各异,它们是如何成为“朋友”的?
答案就藏在国际友好城市的故事里。

7月19日,青岛国际友城交流月启幕。来自17个国家的19座友城和有关机构代表跨越山海,相聚青岛,携手共拓文旅交流空间、共辟产业合作路径、共织民心相通纽带。
“国际友好城市”因何结缘?青岛不断扩容的“友城圈”里,又藏着哪些跨越国界的温情故事?
“友城”是什么城?
有人说,友城是城市的“远亲”,也是发展的“伙伴”——当一座城与另一座城以“友好城市”之名携手,便开启了一场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
友好互信的“纽带之城”:跨越时空的情谊联结。
友城的故事,始于对和平与合作的向往。一战后,英国凯里市与法国普瓦市因战后重建携手,成为全球首对友好城市。二战后,“友城”模式在全球推广普及开来。同时,友城也被称作“姐妹城市”“兄弟城市”“双胞胎城市”。
青岛是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国际朋友圈”建得既早且广。自1979年与日本下关市缔结首对友城以来,青岛国际友城圈不断扩容,如今已拓展至54个国家的95座城市,遍布全球五大洲。
资源互补的“协作之城”:各展所长的合作共赢。
城市禀赋不同,友城为资源流动和优势互补搭起桥梁。从经贸到基建,从科教到文化,合作的种子在互信土壤里不断开花结果。
比如,青岛与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合作,让东非咖啡香飘进青岛咖啡馆,也让中国技术助力当地基建升级;与美国长滩市40年“友谊长跑”硕果累累,成为港口城市协作的典范。

文明互鉴的“交融之城”:差异中的对话与共鸣。
城市是文明的容器,友城交流的本质,是不同文明的对话与交融。
青岛的友城图谱里,藏着多元文化的碰撞:西班牙毕尔巴鄂市以古根海姆博物馆诠释工业城市的艺术蜕变,泰国清迈市留存着兰纳王朝的历史肌理,韩国大邱市在纺织传统与流行文化中展现活力……
有时,文化交流的密码简单又奇妙。比如,本届国际友城交流月恰逢青岛国际啤酒节,而韩国大邱在7月刚举办了为期五天的“炸鸡啤酒节”。一杯啤酒,成了两座城市心照不宣的交流默契。
为何奔赴“友城之约”?
从1973年中国首对国际友城诞生,到如今与147国缔结超3000对,友城已成为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支点,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架起共赢之桥。
坐落在黄海之滨的青岛,正是这座桥梁上的活力节点。它的友城故事,藏着城市与世界相遇的密码,写满了双向奔赴的印记。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青岛与世界结缘是历史与时代的必然。
青岛“朋友遍天下”的开放格局植根于天赐的地理禀赋。东接日韩、西联欧亚的“十字型”枢纽地位,让这座港口城市成为沿黄流域最大出海口,天然具备畅达世界的开放胸襟。

更深层的驱动力,是融入城市血脉的开放基因。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北线的重要启航点,青岛连接世界的风帆已鼓荡千年。如今,世界级港口在这里崛起,物流、人流、信息流在此交织成网,孕育出兼容并蓄的城市品格,让青岛与世界的缘分在交流交融的时光中愈发深厚。
国家战略的加持,成为青岛广结友城的强劲动力。从1984年跻身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到上合示范区、青岛自贸片区等重大平台落地,这些“国之重任”让青岛以战略支点的自觉,主动延伸友城网络,将国家使命转化为联结世界的行动力。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友城为青岛注入跨越山海的发展动能。
经贸合作,走深走实。“上合快线”“中欧班列”与海运航线织密物流网,一批投资贸易促进机构双向扎根。青岛以友城为桥梁,让企业“跟着友城去投资、跟着友城找市场”,带着招商团“走出去”。频繁的互动交流中,青岛日渐成为国际资本青睐的投资热土。
人文与科技交融,涌动发展活水。青岛水务与日本下关市上下水道局二十余年技术互访,助力供水事业提质;青岛科技大学与白俄罗斯合作研发轮胎技术,降低超大型卡车轮胎能耗20%,推动产业升级;借鉴希腊港口管理经验,赋能航运发展……
一系列技术协作、资源互补、文化交流,让青岛更富活力。
续写友城“老友记”
朋友间,总是越走越近、越交越亲。国际友城交流月,正是一个让彼此“走亲串门”的平台。
展望未来,青岛与国际友城间的“老友记”,该如何书写新篇?
跟着国家战略交朋友,朋友圈越扩越优质。
青岛的友城交往始终和着国家战略的节拍,积极结交新朋友。
自2018年青岛肩负起建设上合示范区的国之重任以来,积极对接13个上合组织国家的18座城市;发挥“近邻”优势,已与韩国6大广域市全部结好;以构建蓝色伙伴关系为核心,结好基里巴斯泰奈纳诺市等太平洋岛国友城。
把朋友变成合伙人,合作网越织越紧密。
为把友城资源转为发展动能,青岛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构建立体“合作网”:
塑品牌,以“友城合作·共创未来”品牌举办近200场活动,推动上合示范区与多国园区双园互动;
搭平台,借友城访青举办与下关、拉各斯等城市的经贸对接会;
扩渠道,赴友城办经济圆桌会,推动罗马尼亚工商联合会等机构落户,链接全球资源。
带着特色做文章,共赢链越拉越长。
海洋的深邃、体育的活力、文旅的底蕴,这些特质是青岛打开友城交往之门的金钥匙。
通过“友城+海洋”“友城+体育”等模式,青岛构建差异化共赢链:助力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滨之城”平台落地,与比雷埃夫斯港等结为友好港,蓝色合作亮眼;帆船互访、足球交流,让运动成为通用语言;啤酒文化展示、埃及文旅推介会,尽显城市魅力。
交流月里,啤酒节中的友城身影、文旅产业对话会,更让“青岛特色”成为焦点。
让民间故事传得远,交流圈越来越热闹。
一个个微观的个体叙事正成为文明对话的主角,让友城情谊在烟火气中拔节生长。
青少年永远是友城故事里最富朝气的篇章。创新搭建“青春青岛”友城青少年交流平台,助力中小学校缔结456对友好学校,让青春的声音成为跨文化对话中鲜活的注脚。
“他者视角”往往更具打动人心的力量。自2023年起,推出系列专题片《国际友人说青岛》,讲述国际友人正在经历的青岛发展故事。这些扎根生活的表达,让青岛故事在跨文化传播中愈发生动可感。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友好城市就像一座座桥梁,让远隔重洋的人们得以走近彼此,互致问候,携手前行。让我们对远道而来的朋友们道一声:“你好!欢迎来到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