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相隔十年召开,释放城市发展思路的深刻转变信号。
“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
同时,会议明确提出要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主线,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
而今年年初1月8日山东召开的全省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也提出,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全面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老旧小区改造任务,新开工改造844个、13.7万户,完成城建投资1000亿元以上。
早在2024年初,山东省政府印发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不仅提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以上,但更关键的是强调“蹚出凸显山东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
一场从“拼规模”到“提质量”的城市发展范式革命正席卷齐鲁大地。

确立崭新的城市发展坐标
会议确立了崭新的城市发展坐标: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每一个关键词都指向一个维度的变革,共同构成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框架。
在年初的全省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山东行动方案与中央精神高度契合,提出要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山东正实施“城市大脑”提升工程,推动市级平台与省“齐鲁智脑”平台互联互通。到2025年,山东物联网终端总数将达2.5亿个,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25万个以上。这些数字背后是城市治理能力的质变跃升。
山东在韧性城市建设上同样走在前列。全省正在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实现设区市燃气、排水、桥梁等重点领域全覆盖。到2025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55%,全省所有县(市、区)全部实现整县制建成区雨污合流管网改造清零。
在宜居城市建设方面,山东2025年计划实施120个片区综合更新改造项目,统一规划、统筹资源、一体打造,加强产业导入,促进空间更新和业态更新良性互动。这是对“宜居城市”定位的生动实践。
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进化”
会议的新表述与山东城市的探索实践相互映照,深刻揭示了新时代城市发展的核心逻辑。
“人”是城市进化的尺度与归宿:无论是“有机更新”对历史记忆与社区情感的呵护,还是“提高城市对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对美好生活的保障,无不指向一个核心——人。城市发展的终极价值,在于让每一位居民都能享有尊严、安全、便利和归属感。
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衡量城市进化成功与否的最高标尺。
山东的实践聚焦于治理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在社区治理层面,山东提出增强社区统筹资源调配自主权,推广“社区吹哨、部门报到、接诉即办”等基层经验;文化赋能城市发展方面,山东打造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特色文化街区、社区文化中心,将“文明城市”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居民可感可知的生活体验。
“质”是城市进化的核心与关键:告别单纯追求速度和规模的老路,转向对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追求,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这要求城市发展更加注重创新驱动、绿色低碳、文化传承、治理高效。提升发展“质效”,方能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赢得未来。
“协同”是城市进化的格局与智慧:城市发展不是孤岛式的跃进。会议强调的“承载力”涉及区域资源环境统筹,“宜居性”呼唤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山东的省会城市圈以及半岛城市群的实践表明,唯有打破行政壁垒,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分工协作、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才能实现城市与区域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面向未来,城市的发展将不再只是冰冷数据的增长,而是一部以人民为主角、以品质为追求、以协同为智慧的壮丽史诗。
当山东的每一座城市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进化密码”,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稳步前行,一幅幅精谨细腻的“人民城市”工笔画,终将绘就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的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