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9.5分的挪威教育片拍出了青春最好的样子

这才是青春教育剧该有的样子。

没看《SKAM》之前,我不相信真实的青春能被拍成电视剧。看了它之后,我觉得没人能拍得比这部剧更好。

它究竟有多火?去年最具话题性的第三季豆瓣超过两万人给出9.5的高分:

  B站资源一打开弹幕都是这种效果:

你也许以前在别处看过关于《SKAM》第三季里的男男爱情如何唯美的推荐,又或者自己也是因此而入坑的。

 

猝不及防先来一颗糖

但后台君在推荐这套电视剧的时候最想强调在前面的反而是——它不是一部耽美剧!

《SKAM》是名副其实的青春教育片。

只是这个教育片不是我们惯常以为的这种画风——

更不是这种画风——

追捧他的人没人是冲着同性恋噱头去的,而是喜欢它靠细腻的洞察,不动声色地拍出每个人青春期都会遇到的困惑和美好。

这套剧现在正在更新的是最终季第四季,它有一个很特别的设计,剧情一直围绕同一群人,但每一季都会挑选出其中不同的个体成为主角。这样做的好处是让观众能从多个视角看待同一件事同一个人。

也许你的朋友正变得无比反常,到处撩猫逗狗有些讨厌。但切换到他的主观视角,也许他内心正在经历重建自我认知的痛苦过程,需要不断用越界的行为试探周遭的反应,从而确立自己的标尺。

这种多元视角切换的效果可以用主人公之一Noora贴在门上的一句话概括——

everyone you meet is fighting a battle you know nothing about. Be kind , Always.

你遇到的每个人都在经历着你并不了解的战斗,请永远心存善意。

而四季的剧情在细节上互相勾连,彼此互为番外篇,每看一部,都能对前几部的主人公有更全面的了解。

要进入这部剧,不如我们从第四季的主角,穆斯林女孩Sana开始。

穆斯林、黑头巾,相信看到这两个标签的你,已经在脑子里有了一个既定印象。

但是Sana不是那样的。

她画浓妆,独立,在学校坚持融入同学们的大集体,又努力在集体中保持自己的个性。

Sana的首次登场是在第一季的第三集。毫无疑问,任何一个穆斯林女孩儿的出现,都会招来旁人异样的眼光。

一群女孩在商量办庆典,Sana提出她也想参加。

一个对她的穆斯林身份心存芥蒂的成员(也是主角之一)问她“穆斯林不是不能参加庆典吗?”,Sana半开玩笑地回答,“是啊,会被处以石刑惩罚。”然后不管对方一脸懵逼的表情,直接问了对方地址,宣布加入其中了。

从这时候开始,尽管她并不是主角,却成了闺蜜五人小团体里最稳的那个人。

最经典的一段剧情是她劝因为种种细枝末节的顾虑想放弃自己感情的Noora慎重分手。

Noora表示男友总是想改变她的想法,她即便觉得男友说得对,也不想变成一个任由他支配改变的毫无个性的人——姿态比事情本身重要,青春期常犯的拧巴之一。

Sana说,你会改变,是因为你觉得他说得对,而不是因为说话的人是他。你改变想法,不代表你就不坚强独立了。

Noora说她和男友三观不合,男友觉得战争推动世界进步,但她自己是坚定的反战主义者——先划分敌我再说话,幼稚的又一个典型表现。

Sana说,你要分手可以,但是分手之前,你应该试图去了解和理解他的想法,要接受不是所有人都和你用一样的视角一样的方式看待世界。如果你连对方的想法都不了解,又何谈让他接受你的想法?

 

 

Noora终于说出她最核心的顾虑,她们共同的另一个闺蜜和她喜欢同一个男孩。她怕闺蜜知道他们俩好了,会生气——爱情是可以让来让去的,言情剧最喜欢宣扬的情节。

Sana说,你太小看闺蜜了,她是个很有分寸的人,她知道怎么处理这个局面,你要做的就是坦诚面对她。

这简短的谈话,不可能帮Noora解决她所有的问题,但至少帮Noora理清了她该做什么。谈话的结尾,Sana主动拿自己的身份开玩笑,说也许你有我的头巾,你就不会有这么多烦恼了。

Noora笑着问,头巾说什么关于我的爱情的事情了?

可见对于Sana来说,宗教不是她与周遭隔绝的屏障,而是她看待事情的一个角度而已。

另一个例子对此表现得更明显,就是第三季的主角怀疑自己是同性恋,来问她宗教里对此怎么看。伊斯兰禁止同性之间的性行为,违反的人会被处以极刑,但Sana回答,众生平等,尊重每一个人。

多酷啊!她知道什么该坚持什么不该坚持。

前三季里的Sana一直扮演着知心大妈一般为朋友们指点迷津的角色,其他时候都是一脸傲娇不太有存在感。但这也让她的故事变得更加神秘。一个有着边缘身份的人,是怎么修炼出强大的气场的?她并没有恋爱经历,又为什么能像扫地僧一般每次说话都正中要害?

终于第四季她成为主角,爱上了哥哥的一个朋友。

理性的酷女孩不会轻易向人坦白自己的心事,更不会把所有动态在社交网络直播,但她分明也有青春啊!一群人聚会,眼里只有喜欢的人,他的一切都会变成慢动作。

Facebook收到他发来的好友请求,世界都安静了,自己对着屏幕笑得一脸幸福。

 

这个男孩目睹了同性恋朋友试图自杀的遭遇之后开始对宗教有怀疑,经过种种互相试探之后,Sana和男孩终于有机会单独谈心。

插播一则感叹,青春期的人总是会和一大帮朋友吃吃喝喝玩玩闹闹,但只会和心动的人袒露真心讨论严肃话题。

男孩说他只想要宗教好的部分,但不能理解宗教很多无谓的束缚。

Sana说宇宙太复杂了,不是所有事情都能想通讲通,她目前还是主动选择坚持信仰。

谈话进行到最后,天都黑了,两个人一起走回家。

男孩依然心有不甘地碎碎念说如果宗教这么好,为什么它会把社会分开?

他问:我们是两种人吗?Sana回答:那还挺酷的。

马上就到家了,两个人之间暧昧的气氛升到顶点,互相看着对方笑,不说话。

男孩在犹豫要不要捅破窗户纸表白,Sana非常轻微地摇摇头,男孩随即露出“好吧”的笑容。

一场恋爱就因为“我们是两种人”戛然而止了,但这悸动的心啊!怎么就那么美好!

好在第四季还没完结,这两个人的关系到底怎么发展还有很大空间。毕竟《SKAM》一直以来的价值观都是鼓励年轻人去尝试,去体验。

等待更新的日子,后台君又把前三季翻出来看,舔屏颜值和爱情线之外,对这部剧又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

第三季的主角是Iska,外号小天使,扮演者是一个99年的小鲜肉:

另一个男主Even,眼睛有着摄魂的魅力,能直接把老阿姨的魂勾走:

Isak是一个一开始并不认同自己性向的高二男生,在遇到Even之前,他一直都在朋友面前生硬的撩妹,在朋友走后,又立马显示出自己的兴趣索然。

 

 

他对自己愈加明显的性取向遮遮掩掩,面对关于Gay的话题,显得过于敏感:

对于一件本来就没多少把握的事,你越是心虚,反应就越是激烈:

但真实情感是无论如何也包裹不住的,第一次见到高年级的Even,流露出按捺不住而又羞怯的小眼神:

在见到Even后,小天使开始硬着头皮正视自己的性向问题了,他上网去做了判断是不是Gay的测试:

又去Google“如果是Gay的话怎么变得喜欢女生”:

在这个阶段,他对自己的性向还没有什么认同感。在青春期这个建立自我认知的关键时候,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属于少数群体。但没什么比心动更诚实。他无法抵挡Even的吸引,只好别别扭扭的一边和Even发展感情,一边对身边的人只字不谈。

为了Even,他忘了好基友的生日,甚至跟好基友打架。发现Even有女友后,又去勾搭长相酷似娜塔莉·波特曼的女孩Emma,想要来气一气Even,结果被Emma识破,Emma对他说了一段非常经典的话:

在被Emma骂之后不久,小天使决定对室友说出自己的喜欢对象。室友是个欢脱的小Gay,非常开心Isak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人,但Isak却反复强调自己不是像室友一样的Gay,自己讨厌被标签化,最后还说:

 

 

这个时候,室友回答他:

Gay的形象被标签化,或许是很多人没勇气出柜的原因之一,但是与那些刻板印象相比,不敢做真实的自己,甚至不认同自己的身份,把自己置之度外,是更加危险的一件事。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敢于为自己群体利益而斗争的人,往往得不到“自己人”的认可。

但毕竟小天使所处的国度是北欧挪威,意识已经算是非常开放了,与小天使自己的拧巴比起来,周围的人都是善意满满的:

女同学Vilde觉得同性恋很酷,穆斯林女孩Snna勇敢承认自己对同性恋的错误看法并接纳同性恋,好基友们在知道Isak喜欢男生之后只是打趣说:

包括小天使的父母,小天使的母亲是个有点极端的基督信徒,在剧集的一开始,每天都会给他发一些经文,但是在小天使鼓足勇气发短信坦白自己喜欢男生后,反而是这么回复Isak的:

从你出生那天看到你的第一秒开始,我就一直爱着你,我也会一直爱着你,永远。

宗教教义或许是很重要的,但是性向并不是一种原罪,小天使的妈妈只希望他能快乐。

如果故事进行到这来,来一个欢脱的大团圆结局,那么《SKAM》还远远算不上神剧。就在Iask终于尝试接受自己的时候,新的危机又来了。

Iask知道了男友Even患有躁郁症。这个时候的Isak表现很真实,他一面舍不得Even,一面对精神类疾病感到恐惧,一面又怀疑自己被Even骗了。

但人生就是酱,你以为过不去的坎,其实很多人是当成日常生活在面对的。好基友之一的痘哥对Iask说,他的妈妈就是躁郁症,但妈妈不是疯子。

在小天使意识到Even是多么爱自己之后,他明显的成长了,他跑去第一次见面的地方找Even,并且跟他说:你不是一个人。

他还跟Even玩了一个“每分每秒”的游戏,决定跟他一起面对:

这个时候的小天使已经不是一开始那个遮遮掩掩,容易逃避的男孩了,显然,他在这些经历中长大了,承认自己的性向,面对自己和Even之间的问题。

片尾的时候小天使和好友Eva聊天,Eva问他,Even是不是他的梦中情人,小天使没有像以前一样回答“是”,反而是笑着说,“这很重要吗?”,Eva问他还好吗,小天使认真回答道:

好的时候太好,坏的时候太坏,或许我们明天就突然分手了,但我依然很开心我遇到了他。

是啊!青春的故事哪里会需要一个结局呢!

那种手牵手步入婚姻殿堂从此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的happy ending是成年人才需要的童话。

青春就是不问将来,关注此时此刻,人对不对不重要,能不能走下去不重要,正在经历着、体验着比什么都要。

不是每个人都属于LGBT群体,但每个人一定都在青春期经历过认识自己面对自己的过程。每个人都曾经是人群中的少数,都曾经与众不同。

这些不同,小到你不尽如人意的成绩;

对于朋友的定义;

性爱的态度;

大到你的性向、宗教……

生存在一个群体性的社会中,我们害怕遭到排斥,从而选择按照别人的期望生活。这样选择的风险固然最低,但也在趋同的过程中,慢慢忘记了自我的需求。

反之,不歧视任何一种处世态度,并体谅任何形式的存在,以平和的心态去接纳所有看似不可思议的事情,才是生而为人的高贵。

BTW,真的没有美妆博主关注这部剧咩?自从写了这篇 向粗平眉审美开炮!我给《锦绣未央》的女主们挨个修了个眉之后就身患眉型强迫症的我真的好想研究姑娘们的眉毛都是怎么化得这么自然又好看的!

 

来源:文娱后台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