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雅柳
据“在临沂”客户端公告,“在临沂”电子农场首批上线的农作物迎来丰收——50份富硒黄瓜、西红柿已成熟,参与者可凭线上耕耘记录到线下兑换。这些果蔬的特别之处在于:从播种到采摘,10万城市用户通过手机虚拟“施肥”参与了全过程。
数千年齐鲁农耕形成的固定模式,正随着数字技术的应用发生改变。当人均耕地仅1.2亩、人均水资源不足全国1/6,山东如何靠智慧农业平衡“增产与节水、增收与降本”?
这场“节流增效”的转变,体现在三个具体实践中:消费者的指尖如何影响农田生产节奏,数据精度如何帮山东人把资源 “用在刀刃上”,以及小农户如何用得起这些数字工具。
提效增收:从“产销错配”到“精准生产”
传统农耕中,土地与作物受季节、经验限制。而今,数字技术正在打破这些固化的边界,让虚拟操作转化为实际收益。
“在临沂”电子农场平台的用户行为数据显示,活动上线首月吸引超10万用户参与,日均点击虚拟“施肥”按钮50万次,每一次点击都转化为线下的播种、浇水指令。
城市消费者的指尖动作,就这样成了农田里的确定性,这源于传统农业模式的调整。消费者的角色不再只是买家,他们通过手机参与播种、浇水决策,借助数据链路介入生产环节,用数字化手段缓解了农产品供需错配的难题。
虚拟操作改变的不只是销路,更重塑了种植方式。在肥城的玻璃温室里,数字技术让作物生长有了可计算的时间线:5G传感器实时采集温湿度数据,传输至算法系统后,遮阳网自动开合,二氧化碳发生器精准启停。
温室监测数据显示,番茄生长周期从150天缩短至120天,亩均产量达2.1万斤,从育苗到采摘的全过程可通过数字档案追溯。生产节奏由数据主导,这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农业“看天吃饭”的被动性。
种植户们逐渐发现,现在种庄稼,数字档案比老经验更实用——它直接关联着农户的收入与产业的存续。

当每一株番茄的生长都能够被量化、追溯和优化,种地开始像工厂生产一样可控:结果时间、产量多少,都由数据决定,这为规模化和标准化种植打下基础。
数字技术对种植模式的调整,不仅提高了效率,在山东资源紧张的现实约束下,也成了农业突围的一个可行方向。
节流降本:从“资源紧张”到“精打细算”
对山东农业而言,数字化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需借数字精度弥补资源广度的不足。山东智慧农业的发展,体现在政策与市场交织的具体细节中。
2025年,山东省《关于推动全省乡村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将配套专项资金支持智慧农业场景建设。这笔资金向平度、滕州等10个“县域经济先进县”倾斜:政府补贴50%,企业承担另一半,单个项目最高补贴500万元。
据半岛网7月3日报道,在潍坊昌邑的实践中,智慧农业技术使亩均生产成本降低150—180元,政策补贴正变成看得见的“田间效益”。济南平阴的智能温室里,施工队也正给新大棚装传感器。“技术应用—效益提升—再投入”的循环,让数字化种子在田间落地生根。
德州禹城的智慧灌溉系统,传感器根据土壤墒情自动调节水流。禹城市报6月20日报道称,这套系统比传统漫灌节水超40%,预计每亩地每年可节水约200立方米,相当于30个家庭月用水量。
站在田边看喷灌机沿着数据设定的路线移动,就能理解山东如何用数字化破解“人多地少水缺”的难题——不是多用水,而是用好水。
政策与技术方案为“节流增效”破题,既打破了“增产必增耗”的惯性,又实现了粮食安全与生态保护的统一。但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让传感器、算法这些“数字工具”像锄头一样被农民熟练使用?山东的实践给出了答案——让技术“向下兼容”。
落地见效:从“技术悬空”到“扎根田间”
这份“向下兼容”的实践,是技术在田间扎根的关键——不是让农民学代码,而是让代码懂泥土、让算法接农气;不是让专家资源闲置在实验室,而是让技术服务如春雨般落地。
郯城县农机合作社的院子里,摆放着多台贴有“共享”标签的智能农机。县里通过农机补贴,添置了潍柴雷沃的无人驾驶拖拉机、带传感器的大蒜播种机等设备。
农户可以租用智能监控设备,通过手机随时查看土壤墒情,不用再天不亮就去地里查看。“按需付费”的共享模式,将数字化设备从“固定资产”转化为“服务商品”,使小农户能以轻资产方式获得技术支持。
这本质上是借共享经济的思路,破解农业数字化的普惠性难题。当技术服务能像种子化肥一样按需购买,数字化才能真正走出实验室,扎根田间。
作为县域经济先进县,青岛胶州的200家合作社从数据共享中受益:樱桃提前20天上市,每斤售价超百元,直供一线城市商超。这背后是数据实时互通的支撑——胶州的樱桃大棚里,“365电管家”平台的屏幕上,200家合作社的数据实时共享。

当数据成为比土地更重要的共享资源,农业产业化便有了新的纽带。农户不再固守自家的生产数据,而是通过共享形成区域化的生产标准和市场预判。这种协同是组织形态的升级,正推动农业经营从分散的个体经营,转向数据互联的产业共同体。
山东农科院研发的“舜耕科技一键帮”微信小程序,整合了700位专家的经验,简化成老年农户也能看懂的图标。农户对着作物发黄的叶子拍照,很快就能知道该打什么药。这揭示了农业数字化的终极挑战——技术能否说“农民话”。
当智能手机能像锄头一样解决问题,数字技术才算真正走进田间。这种“向下兼容”的创新,是技术扎根泥土的关键密码。
从临沂的“指尖种菜”到禹城的“精准滴灌”,从共享农机到数据协同,山东智慧农业的关键,正是用数字精度破解资源约束——既让每一滴水、每一分地都产生更大效益,又让技术红利实实在在进入农民口袋。
数字技术正重塑着山东农业的形态,让老手艺有了新章法,土坷垃里也长出了数据苗,为全国农业数字化提供了山东实践。当数字如阳光雨露般融入农耕,“节流增效”不再是口号,而是扎根泥土的民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