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造“文鳐”系统和尾座式无人机首次亮相应急演练

不仅实现快速响应,还能有效利用空域和航空器资源。

文 | 川观新闻 宁宁

如果你在网络视频中看到一架无人机像火箭一样竖着起飞,然后逐渐“横平”,变回飞机姿态飞走;又或者看到它从平飞状态“站直”降落,那你很可能是看到了“文鳐”系统和尾座式无人机。

7月15日,据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消息,该公司自主研制的“文鳐”系统和尾座式无人机于近日参与了“应急使命·2025”——高原山区防灾救灾演习活动,首次在应急演练中亮相,引发各界关注。

具体来说,参与此次演习的是一款尾座涵道式垂直起降无人机,外形颇具科幻风,搭载了红外和可见光球头,翼展有2.6米、高1.8米。

尾座涵道式垂直起降无人机

同时,它也是一个“多面手”,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可实现任务载荷的快速换装。“它的垂直起降方式让部署更方便,有着无损回收、快速飞行、便捷保障、低成本使用等特点,还兼顾了旋翼机垂直起降和固定翼无人机高速巡航的双重优势。”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它的结构较为简单、容易维护,螺旋桨有整个涵道保护,不仅使用安全,还能实现快速部署,并适应复杂地形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这款无人机的背后还有一个强大的管控系统——“文鳐”管控系统。

“文鳐”管控系统界面

该系统是基于成飞多功能无人机协同管控系统开发转化而来,在此次演习活动中演示了在大规模应急投送场景下,通过系统的集中管控算法,自主完成投送目标分配、自动航线规划、自动威胁规避等无人机体系化应用功能。

目前,市面上大多数管控系统实现了对飞行器的监视,但缺乏对它们的控制。相比之下,“文鳐”管控系统包含一套中心化的自动调度规划算法,能实现旋翼无人机飞行审批、航线规划、威胁规避等自动化管控,形成发现、决策、行动的快速响应机制,能应用在森林防火、农林植保、电力巡检等民用场景中。

具体来说,“文鳐”系统和尾座式无人机如何搭配“干活”?

比如当一线发生灾情时,先由尾座式无人机前进侦察,确认具体灾情地点后,将位置信息回传至“文鳐”管控系统,再由后者指挥控制载货无人机进行应急物资投送。同时,“文鳐”系统还能实时同步每架无人机的飞行状态,包括位置、高度、速度、航向及任务状态等。

“这不仅实现了快速响应,还能有效利用空域和航空器资源。”公司研发人员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提升无人机的自主决策能力,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更智能的任务规划,增强无人机的航时航程任务装载等能力,同时打造集通用硬件、操作系统等四大板块的“文鳐”开发者社区,供开发者基于统一的开发规范进行业务服务开发,以适应各种需求。

来源:川观新闻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