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天府楼市 木子
从古色古香的街巷到一碗飘香的盖碗茶,再到一曲清脆悦耳的川剧与几家安静阅读的书店,宽窄巷子彰显着成都“慢活”的城市气质。
对成都人而言,宽窄巷子是这座城市当之无愧的历史文化地标;对游客而言,宽窄巷子是心中“打卡胜地”之一。
自2008年正式开街以来,宽窄巷子一直在不断“生长”更新,根据近期曝光的最新设计方案,这座承载了千年文脉的历史街区,将迎来属于它的新章节。
有机生长:从文旅地标到城市文化共创场
作为成都唯一遗留下来的清朝古街道,宽窄巷子与大慈寺、文殊院一起并称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是成都的根脉所倚和文化符号。
它由三条平行的巷子和四合院落群组成,规划控制面积479亩,核心区108亩,是老成都百年原真宅院的最后遗存”,被誉为”老成都市井生活的灵魂街区“, 从来都是外来游客“打卡”的必选之地。目前,宽窄巷子年均客流量逾3000万、消费人数逾300万人次。

自2008年完成首次改造后,宽窄巷子从传统街巷转型为文化商业地标,保留清末民初建筑肌理,融合购物、餐饮、文化体验等功能,成为全国文旅街区典范,成功入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全国首批示范步行街。
此后,宽窄巷子一直没有停止焕新生长。
在业态多元化升级上,2017年后引入%Arabica、好利来·壹玖玖贰全国首家景区概念店、喜茶古风主题店“宽窄喜舍”、POPMART景区定制店、李宁城市主题概念店等,打造时尚新地标。
在文化消费融合方面,宽窄巷子通过策展式零售、主理人社群(如本土品牌“见山书局”“听香餐厅”)强化在地文化体验,形成“闲在宽巷子、品在窄巷子、泡在井巷子”的分区定位。
除满足消费者的打卡、社交需求,宽窄茶会、中国设计大秀、街头音乐季、宽窄讲堂、市集、购物节等形式丰富的民俗文化活动与主题活动轮番在此举办,目前年举办活动逾100场。
今年4月,坐落于宽巷子1号的“宽厰chǎng”空间正式亮相,将不定期以“快闪+慢闪”形式通过策展式零售、主理人社群、演艺博览体验等手段,构建更具沉浸感的文化消费场景。

宽窄巷子,事实上,正在从一个符号化的文化旅游地标,逐步转型为一座有机生长的城市文化生产平台。
而在“宽厰chǎng”的亮相活动中,宽窄巷子二期的更多信息也被披露。
二期焕新:激活城市之心千年脉动与文化魅力
规划显示,宽窄巷子二期项目位于宽、窄、井巷子西侧,与现有的宽窄巷子一期一街之隔,总占地约60.24亩,包括北区(水表厂地块)和南区(38分部地块)。
其中38分部地块在民国初期曾为同仁工厂,见证了成都旗人生活的变迁。随着历史的发展,这里逐渐演变为公共绿地,成为成都市内的一座森林公园。近20年来,38分部地块一直处于空置状态,后作为地面停车场使用,直到2024年,地块开始动工修建。
7月4日,中建西南院筑品公众号发布了宽窄巷子二期38分部建设项目的设计方案和效果图。
据悉,项目总投资约7.68亿元,延续宽窄井巷子鱼骨肌理,取消路沿石,消弭道路边界,缝合城市空间,强化新街区与传统街区在地共生的新空间形态。并重塑新宽窄片区4大引擎节点:城墙遗址展场,水影广场,东广场,水门印象。

如果说宽窄巷子的一期,主要是展现清代胡同街巷的风貌,那么二期则依据历史考证,复现了城墙与金河景观,实现了从街巷到城池体验的跨越升级。
成都文旅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宽窄巷子二期作为“国际范、中国风、天府韵”城市文化地标,在延续宽窄一期街巷美学的基础上,通过展演引导、策展驱动,打造少城西市、城墙公园等创新文化消费场景,再现千年少城历史底蕴,构筑在地文化特色的文创产业链。项目预计2025年阶段性呈现,2026年完整呈现。

值得一提的是,在运营层面,宽窄巷子与龙湖智创生活的合作将为未来的商业服务提供保障,确保二期项目的顺利推进。
宽窄巷子的不断焕新、升级、拓展,对成都天府文化公园的建设也有着重要意义。
位于城市之心的成都天府文化公园,囊括了包括宽窄巷子、东华门遗址、摩诃池公园等古迹,以及天府广场、人民公园等城市地标,其总体定位为“ 世界文化名城的集中展示地、西部金融中心重要承载地、成都千年历史迭代的文化中心”。
天府文化公园将呈现出“两核、两片”的城市格局。其中以摩诃池、东华门遗址为核心打造公园核,以宽窄巷子一二期为核心的文旅核,预期将建成世界级的历史文化旅游区。

宽窄巷子二期的建设,其意义不仅关乎少城片区的更新迭代,也是成都打造天府文化公园、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关键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