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雅柳
7月9日下午,青岛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在青岛国际新闻中心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青岛市关于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生态的若干措施》。
《若干措施》是青岛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部署的关键举措。据统计,2024年,青岛市集聚各类人才26.7万人,人才总量突破287万人,其中在青院士93人,国家级人才671人、省泰山系列人才1695人,均居全省首位。
会上,青岛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吴学新表示,新政围绕精准发现人才、成就人才、服务人才,推出20条具体措施,聚焦“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通过多维度创新,让各类人才在青岛扎根发芽、竞相成长,为城市的发展夯实根基、储备后劲。
构建“引育用留”一体化人才支持体系
会上介绍,此次出台的20条措施聚焦坚持唯才是举、助力人才成长、赋能创新创业、用心用情服务四个方面。
首先,在坚持唯才是举方面,措施建立起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其中明确,高校科研人才年度成果转化交易额达500万元以上、企业技术技能人才年度薪酬80万元以上的,即可认定为高层次人才并享受配套服务。
其次,在助力人才成长方面,青岛正着力构建梯次化、接续式的人才成长生态。措施强调,对40周岁以下青年人才资助比例将逐步提高到60%;企业引进的A类学科理工类博士、硕士全职工作满3年并购房的,分别可获得30万、20万元补贴。通过托举青年人才、挖掘先锋人才、培育领军人才等系列措施,持续助力人才成长。
对此,青岛市科技局副局长杜民还特别介绍,下一步青岛将围绕创新型产业体系、十大现代工业、现代海洋体系,实施产业领军人才团队计划,通过优化选拔机制、推进产才融合,支持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团队及人才引领的初创型科技企业,培育健全产业人才梯队。
而在赋能创新创业方面,措施则强调青岛正加快建设概念验证平台,提供科技成果验证等服务,最高给予2000万元资金支持;同时推进中试服务平台建设,最高补助200万元。这些举措将助力人才实现创新创业梦想,推动科技成果快速应用、落地与转化。
最后会上还提到,青岛将进一步以用心用情的服务,聚焦精准高效,实现青年人才安家补贴“即申即享”、重点人才工程奖励资助“免申即享”。其中,青岛将建设青年人才社区,认定后最高给予一次性10万元奖励,并为毕业3年内的学子提供最长12个月的免租金住宿保障。
五大原则锚定人才生态优化导向
青岛在《若干措施》制定过程中紧扣五项原则,分别是坚持公平公正导向、推进产才融合、突出制度创新、支持创新创业、注重人才服务。
首先,在坚持公平公正导向方面,青岛以“唯才唯绩”为标尺,通过科学机制发现、认定、衡量、支持和激励人才,确保各类人才在公平环境中竞争。
在此基础上,青岛将产才融合作为重要抓手,将支持政策向产业倾斜,引导人才资源流向企业,以人才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城市能级提升和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其次,在突出制度创新方面,青岛聚焦人才评价、培养、使用、激励等关键环节,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引育用留政策体系,为人才生态持续优化提供制度保障。
为激活人才创新活力,青岛在支持创新创业方面,实施“以赛选才”、先锋人才遴选等特色举措,重点扶持初创期人才项目,助力构建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
最后,在注重人才服务方面,青岛聚焦解决人才在青生活的“关键小事”,通过简化政策流程、提升兑现效率,切实增强人才的获得感与归属感,推动实现人才与青岛的“双向奔赴”。
新政凸显更优服务与精准支持
作为2024年青年人才政策后的全面升级,《若干措施》在评价、培育、服务三方面实现突破。
评价机制方面,新政系统推行“以绩推才”“按薪定才”的评价方式。企业认可的高薪技术技能人才、成果突出的科研人员可直接认定为高层次人才,这一做法破解了“官方认定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难题,让“实绩”成为人才评价的硬标准。
培育体系方面,新政构建起覆盖人才全生命周期的培育链。其中,为青年人才提供基金倾斜、购房补贴;为先锋人才配备启动资金;为领军人才发放高额津贴。较以往政策,此次新政更注重不同阶段的接续支持,让人才成长有支撑、发展有路径。
服务效能方面,新政以数字化重塑服务流程。青岛市大数据局副局长张万波补充,“唯才唯青岛”平台已整合344条政策、204项服务,形成电脑端与移动端协同的线上服务体系;同时打通11个部门数据,实现补贴“一键申报、快速反馈”,服务效率与精准度大幅提升。自去年11月试运行以来,该平台已服务各类人才11万余人。
尚贤者,政之本也。青岛将以更开放的姿态吸纳全球英才,打造创新人才集聚强磁场,以更完善的体系支撑人才从扎根到成长、从创新到突破的全周期发展,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催生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