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每日经济新闻 杨欢

据合肥日报消息,近日,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安徽省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行动方案》),面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根据《行动方案》,到2027年,安徽省基本构建特色鲜明、资源聚集、生态完善的智能机器人产业体系,综合实力跃升至第一梯队前列,建成辐射长三角、服务全国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安徽省将推动全省智能机器人产业链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培育领航企业5个;突破100项以上关键技术,打造50个以上标志性产品,建设1~2个国家级创新平台,智能机器人产业链迈入中高端领域;打造5个以上领域不少于80项高价值示范应用场景。到2030年,智能机器人产业链营业收入达到1500亿元,技术创新、规模应用等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解读: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发展备受关注。据高盛预测,在技术得到革命性突破的理想情况下,人形机器人2025—2035年销量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可达94%,2035年市场规模将达1540亿美元。若参照电动汽车发展历程,乐观情况下人形机器人2025—2035年销量CAGR可达59%。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智能机器人和具身智能。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已有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山东、重庆等十余个省市出台政策支持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并将其作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
在机器人的区域发展中,长三角是关键一极。在江苏,2024年苏州机器人产业规模已达1395亿元,计划到2027年突破2000亿元,南京则是坐拥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排名前列的国产品牌埃斯顿、汇川技术;在浙江,因春晚扭秧歌机器人而出圈的杭州宇树科技更是全省机器人产业的典型代表。
安徽的基础如何?当地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2024年,安徽省机器人全产业链企业数超500户、营收超600亿元、产量超3万台,规模总量、产业竞争力跃居全国第五。在此次《行动方案》中,安徽也直言,其产业综合实力已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但显然,安徽还有更大的目标——到2027年,“综合实力跃升至第一梯队前列,建成辐射长三角、服务全国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在《行动方案》中,安徽指出,与北上广深等地相比,其在领航企业竞争力、重点产品市占率、高端场景应用广度和深度等方面仍存在差距,亟需系统布局、加速推进。
如何更进一步?核心城市合肥、芜湖是两大抓手。以合肥为例,科大讯飞在国内率先打通以大模型和具身智能为代表的机器人从“大小脑”到“肢体”运动控制的全链路。芜湖则集聚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300余家,早在2013年就建成了全国首个国家级机器人产业集聚区。
此次《行动方案》提出,要发挥中科大、合工大校友会以及江淮中心、合肥市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资源汇聚作用,招引优质企业落地,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发展。支持合肥、芜湖建设国家级智能机器人先进制造业集群、未来产业先导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