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徐雅琳
最是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夜生活”是现代消费群体追求情绪价值与精神需求的重要表现,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
在国家大力推动消费提质扩容、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战略引领下,山东省持续深化“山东消费提振年”行动,青岛更将繁荣夜经济作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关键引擎。
作为青岛核心城区,市南区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得天独厚的滨海资源与澎湃的创新活力,正绘制一幅从烟火升腾到文化深耕、从多元体验到价值引领的夜经济全景图,点亮城市夜晚的无限可能。
全民参与,点燃“夜”活力新引擎
夜色下的中山路,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感官盛宴。褪去白日的喧嚣,红瓦坡顶的里院建筑群在暖黄灯带勾勒下更显风韵,木制回廊沉淀着青岛独有风情,霓虹招牌在拱形门洞间跳跃闪烁,海风裹挟着烤海鲜的焦香、啤酒的麦芽清甜,与空气中弥漫的诱人香气交织。
这里是市南夜经济的“活力心脏”,也是城市烟火气最蓬勃的脉动之地,更是点燃市民游客参与热情的首选之地。
“深夜食堂”的暖光,是这条老街夜晚最温柔的注脚。王姐烧烤的炭火滋滋作响,新鲜海捕的鱿鱼在铁板上卷曲,香气穿透人群;春和楼里,筷子轻碰料碟沿,氤氲热气模糊了窗外的夜色。
而几条路之遥的太兴里,则化身“微醺街区”,潮流精酿酒吧与个性咖啡馆比邻而兴。精酿的麦芽香、手冲咖啡的醇厚、创意特调的果香在晚风中碰撞、弥散。
年轻的面孔在此聚集,低语与欢笑在露台上流淌,精酿酒馆的琥珀色液体在橡木桶中轻漾,手冲咖啡的醇香从复古橱窗飘散,创意特调的果香在露台萦绕,微醺的氛围松弛了都市的神经。“年轻人要的是一种松弛感,一杯精酿配现场音乐,压力就卸在晚风里了。” 太兴里青麦酒馆主理人指着满座的庭院说道。这条百年老街,正以“年轻人时尚活力烟火消费圈”的全新定位,在历史与潮流的交响中焕发新生;这升腾的烟火气,更在“市集经济”和“派对文化”的蓬勃与创意活动的普及中找到了更广阔的舞台。

太兴里街区作为中山路商圈的重要节点,“减压旧物市集”更以零门槛吸引创意摊主——免费提供摊位、灯光、DIY帆布包材料,两期活动汇聚30余家手作、古着、宠物占卜摊位。“‘通宵达旦,不做牛马’为口号的活动,精准击中了年轻群体释放压力的需求年轻人围着炭火炉弹唱,我们准备的五百个材料包全用光了。”一位参与太兴里“通宵达旦”Party的文创摊主回忆道。
市集与创意活动不仅是消费场所,更是城市创意阶层的孵化器与社群黏合剂,为市南区的夜经济注入了生生不息的原创动力与广泛参与的活力。
沉浸式体验,裂变“夜”消费新场景
当夜的画卷在市南区徐徐展开,消费体验早已超越单一维度,向沉浸式、场景化裂变升级。
浮山湾畔的奥帆中心,正依托“奥帆高端时尚消费圈”的精准定位,引领着这场品质跃迁,而中山路商圈则以其丰富的业态组合,提供了层次分明的多元选择。
“夜游浮山湾”无疑是此刻最璀璨的篇章,豪华游艇犁开墨色绸缎般的海面,泛起的粼粼波光倒映着情人坝灯塔的守望与对岸楼宇群的流光溢彩。海风拂面,都市的繁华喧嚣被温柔推远,只余海浪的低语与视觉的震撼。
游船甲板上,游客凭栏远眺,相机快门声此起彼伏,记录下这山海城浑然一体的梦幻之夜。“站在船头看对岸的灯光秀,感觉比维多利亚港更大气磅礴,海风一吹,什么烦恼都没了。”来自北京的游客张先生由衷赞叹。这条航线,串起了海天之间的视觉盛宴,更是与海洋文化与现代都市夜生活的深度交融。

海信广场等高端商业体的迭代升级,为浮山湾夜色注入了强劲的时尚基因。
近年来,海信广场高端业态的聚集效应日益凸显,这里已从购物目的地,变身为艺术展览、高端餐饮、文化沙龙的发生地,塑造着一种与国际都会同步的夜间生活方式。
奥帆中心商圈,正以高端消费与海洋文旅的完美联袂,重塑青岛夜经济的品质标杆与时尚高度。
与此同时,“体验经济”的边界在市南的夜晚被不断拓宽,供给的丰富性令人目不暇接。
在24小时营业的沉浸式剧本杀场馆内,玩家在精心构建的叙事中化身主角;在Livehouse里,独立乐队的声浪撞击着年轻的心跳;24小时健身舱的灯火通明,映照着都市人自律的身影;深夜书店的一盏孤灯,为思想提供着不眠的港湾。
目光切回太兴里街区,随着精准策划主题性极强的活动,该街区在“夜经济”上持续发力——
去年的冬季活动,通过精心的灯光道具、氛围营造和商户的Cosplay热情,将内L街区打造成充满神秘魔幻色彩的社交场域,吸引了26家酒吧、轻餐、DJ表演与文创商户参与,现场欢声笑语不断;联合青麦精酿打造的“喝垮酒厂精酿夜”,在下沉广场举行5斤精酿免费喝挑战、炭火围炉与舞台乐队表演,点燃了精酿爱好者的热情。
“我们就是要让不同兴趣、不同消费能力的人,都能在市南的夜晚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角落。”太兴里商圈业态规划的负责人强调。
从“夜购”到“夜娱”“夜秀”,市南的夜晚因多元业态的协同共生而饱满丰盈,满足了不同圈层消费者日益精细化的夜间需求,数据显示,夜间消费已占据市南部分核心商圈总消费额的65%以上,成为驱动区域经济名副其实的“黄金引擎”。
文化赋能,打造“夜”经济新名片
繁荣的夜经济若仅止步于感官刺激与消费满足,终将失去灵魂与可持续的根基。
深谙此道的市南区,正将文化内核的深度挖掘、价值引领与在地认同的培育,作为夜经济行稳致远的关键落点。
圣弥厄尔大教堂广场前,“点亮青岛”系列活动已成为城市级的文化IP。光影艺术节期间,百年教堂的巍峨身躯成为巨型画布,顶尖数字艺术家的创作在其上流淌变幻,古典建筑与现代科技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灯光秀下,市民游客屏息凝望,惊叹于传统地标在夜色中被赋予的崭新艺术生命。
此类活动已然超越了单纯的观光,通过创造独特的公共文化记忆点,极大提升了城市夜游的文化附加值,强化了市民的城市自豪感。
老建筑的活化利用,更注重文化场景的深度营造与本土基因的传承。
位于香港中路126号公园里的美食夜校,汇聚了始于1986年的小帅帅微波炉烤肉、1996年的四方大个拉面、曹掌柜小酒馆(烤海肠天花板)、必吃榜中姜记的脂渣馄饨、大碳长戳子肉(青岛独有市井美食)等26家承载青岛地道风味与历史记忆的餐饮品牌,营业面积三千余平,能同时容纳700位客人用餐。
“来青岛,上夜校”的口号,吸引众多的年轻人走进青岛。“在美食夜校,不仅能吃到最正宗的青岛味道,还能感受到那种热闹的、带着海蛎子味的烟火气,这就是咱青岛的魂儿!”一位带着外地朋友前来体验的青岛市民高女士感慨道。

可以说,市南区用润物无声的方式将地方文化记忆植入夜经济的肌理,赋予其不可替代的在地性魅力。
更深层次的文化深耕,体现在对夜间消费精神的引导和城市品牌内涵的塑造。
在中山路的太兴里街区,目前成功举办了两届“鬼市”活动。该项目创造性借鉴国内顶级文化市集模式,将“鬼市”本土化重构为“新青年夜间文化聚合体”,以“反常规·0距离·沉浸式·打破传统”为核心,打造青岛首个融合亚文化、艺术实验与沉浸式互动的深夜活动。
活动打破传统夜市框架,通过个性摊位、音乐快闪、神秘魔术、午夜巡游三大核心模块,结合赛博元素与深夜视觉,精准覆盖Z世代青年与亚文化爱好者。活动现场设置20+主题快闪单元,乐队即兴演出,更在午夜零时启动「霓虹迁徙」沉浸剧场,由化装演员引导游客参与开放式剧情探索,搭配全息投影与工业残骸布景,构建虚实交错的次元空间,独特的亚文化暗号对接机制更增添了互动趣味。
当然,太兴里只是市南区的一角,如今在市南区有着众多有主题、有策划、高品质且包容多元的夜间文化活动,如结合非遗的市集、小型音乐戏剧演出、艺术沙龙等。我们不难看出,市南区想打造一个有国际时尚气质,又根植本土文脉、充满人文关怀与创新活力的“市南夜经济”品牌,使其成为青岛城市软实力的一张熠熠生辉的名片。
而市南的夜晚,已远非白昼的简单延续,它是一场精心编排的都市交响——从中山路升腾的烟火气与“边走边喝”的全民参与热情,到浮山湾畔的流光溢彩与奥帆中心的品质格调,再到“鬼市”的亚文化探索与美食夜校对本土味觉基因的坚守,共同构筑了多维、立体、富有生命力的夜经济生态系统。
这夜的华章,正以创新的笔触,书写着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叙事,也映照着市南区人们对美好城市生活的无限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