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白杨

在哈尔滨中央大街东侧,一条仅240米长的老街静静延伸。这条始建于1902年的街道,因"短"得名"短街",后谐音演化为"端街"。百年沧桑变幻,如今这条老街的历史厚重感,正被一座1919年建成老建筑悄然托起。
这座历经106年风雨的奥谢金斯基大楼,是端街上动人的风景。踏上吱呀作响的木楼梯,二楼被铃兰图案的手提包、花束与帘幔包围。
楼下,私房菜的香气弥漫,楼上,咖啡馆的银壶轻响,这里是“老俄侨”,一座承载着百年记忆的复合空间。
百年建筑里的时光叙事
端街虽短,却承载着远超其长度的历史。端街全长仅240米,1902年建成时被称为“短街”,与对面“宽街”(今西十三道街)相对而生。“老俄侨”的李经理如数家珍地介绍,带我们走进了这条浓缩百年俄侨味道的时空。如今街道两侧的肌理里还镶嵌着历史的碎片,尚志幼儿园的前身是卫斯理教堂,亚细亚旅馆的黄色外墙依然在诉说往事,街对面的中俄商品城,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曾是风靡一时的美国“美女牌”葡萄干首个分销处。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而“活化”则赋予它新的生命。李经理介绍:“修缮老屋的初衷,就是让更多人能看到哈尔滨这段历史”。经过精心修复,这座老建筑焕发了新生,娜塔莎阿姨传承的百年味道在此落地生根。二楼“铃兰之家”咖啡馆内,营造出静谧氛围。“端街博物馆”作为哈尔滨首家街道博物馆,用实物与影像叙述着“短街”漫长的老街故事。

筷子里的俄式风情
娜塔莎家族的餐桌,是端街滋味最深的年轮。1927年,娜塔莎阿姨的姥姥跟随着中国姥爷移居哈尔滨,带来最地道的俄式家宴。1950年代初,其母列娜成为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家厨娘,家宴成为老俄侨们的乡愁港湾。
有趣的是,这里的俄餐需用筷子享用。“为什么来吃俄餐,会用勺子筷子?”面对顾客的疑问,“入乡随俗嘛,东北人都用筷子。”娜塔莎阿姨表示。

娜塔莎阿姨从小就用筷子吃饭,刀叉只在切牛排等特定场合使用。这种日常生活的融合,定义了“家庭俄餐”的本质,不是对异国风情的复刻,而是俄侨家庭在哈尔滨落地生根后自然形成的餐桌习惯。
餐厅也备有刀叉,但筷子才是这道文化融合最诚实的信物。去年12月27日,刘亦菲的悄然到访,印证了这份独特魅力的召唤。
一个扎实的芝士流心肉饼售价12.9元,牛肉粉丝胡萝卜的油炸包8元,这份亲民价格藏着对历史温情的续写。
咖啡中的百年醇香
“铃兰之家”咖啡馆,是对旧时光的虔诚摹写。操作台上陈列着从国外淘回的百年陶瓷与金属研磨器,老银壶是绝对主角。
古法咖啡遵循娜塔莎阿姨家百年前的做法,手工研磨器磨粉,倒入百年银壶置于炉上煮沸,咖啡粉在沸水中自然沉淀,不滤渣的原始做法保留了咖啡最本真的香气。懂行的老客甚至专程来品这一口带着微渣的醇厚。

除古法咖啡外,“俄罗斯之恋”是一款别样的滋味,伏特加燃烧后调入咖啡,覆上一层淡奶油,酒香、咖啡香与奶香在口中交织。油茶面与咖啡相遇而成的“油茶拿铁”,则是本土记忆与异域滋味的奇妙融合。
这里选用西十三道街朱老师烘焙的新鲜豆子,确保每一杯都风味绝佳,味道自然成为活招牌。据李经理介绍,这里的常客中有两位退休老者,从午后到傍晚,阳光缓缓撒过,夫妻二人相对而坐,每人一壶咖啡,只认这一口“别处做不出的味道”。
微缩博物馆里的活化实验
一楼小院端街博物馆展示了历史,也是老俄侨践行"活化老建筑"的理念。

老俄侨民宿修缮时,意外发现了百年前的吊棚圆盘,这些曾装饰俄侨家庭的精致部件,如今重见天日。展柜中,百年前俄侨的圣诞小彩灯、老照片、门把手、牙科医生黄宗尚从台湾来哈的家族故事,都成为历史的生动切片,并肩陈列。

“上世纪20年代,俄侨家里的居住风格细致洋气,每一点都值得细看,哈尔滨能成为‘东方小巴黎’,也与他们的到来有关。”李经理指着天花板上精雕的吊顶说到。
这种活化不止于博物馆。民宿也是另一种“活化形式”。106年的露台见证新人接亲敬茶的温馨时刻,也迎接过为感受时光而连住七天的客人。文创活动如"老皮箱集市",让百余个百年皮箱焕发新生,箱内的文创小物如同时光隧道开出的花朵。

端街,这条曾被以长度命名的街道,如今因历史的深度获得新生。当食客用筷子夹起一块俄式肉饼,当咖啡渣在古法银壶底静静沉淀,当新娘在百年露台留下倩影,历史不再尘封于展柜。它成为可品味、可触摸、可栖居的当下。在这里,保护不是封存过往,而是让过往以更鲜活的方式继续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