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牛星钧
汽笛长鸣,一列绘有“千里山海”标识的环线列车缓缓驶出威海站,晨曦中的铁轨延伸向胶东半岛的腹地,也延伸出一条条文旅融合的新通途。
2025年7月1日零时,全国铁路新运行图正式实施。在山东,列车时刻表的变动不只是一次技术性调整——威海新增7趟经莱荣线运行的列车,构建起覆盖全域的“1小时经济圈”;首开的C6491/6492次环线列车以青岛、烟台、威海为轴,串起黄金旅游闭环。
与此同时,“好客山东·齐鲁1号”旅游列车新增费县、平邑、曲阜三座停靠站点,让“三孔”、蒙山等景区从地图上的坐标变为游客脚下的风景。从泰山脚下到渤海之滨,一趟趟列车正载着文化记忆与发展愿景,驶向齐鲁大地的文旅新图景。

路网升级,重塑文旅空间格局
铁路调图如同一支精细的画笔,在山东大地上重新勾勒出文旅融合的脉络。胶东半岛的铁路网络率先迎来结构性变革——威海一举打破单向辐射格局,新增的7趟列车向南贯通文登南、威海南站、乳山南站。
曾经需要辗转换乘的县域景点,如今被纳入“1小时经济圈”,沉睡的文旅资源被轨道唤醒。乳山的银滩、文登的温泉不再遥远,游客上午沐浴海风,中午便可体验山间民宿的悠闲。
更富创意的是首开的胶东环线列车。C6492次列车从青岛北出发,沿莱荣线串联荣成、威海,经青荣线返回青岛;C6491次则反向而行,形成“双循环”格局。这条闭环如同一串珍珠项链,将散落的沿海景点串联成完整的旅游产品线。
在鲁中地区,“齐鲁1号”旅游列车的路线延伸同样意味深长。新增的曲阜、费县、平邑停靠点,使儒家文化圣地“三孔”与沂蒙山红色景区形成线性联动,一条轨道串联两大文化地标。
旅游专列,开往齐鲁大地的诗与远方
此次调图中,两列特色专列的亮相尤为引人注目。“好客山东·齐鲁1号”脱胎换骨,从传统绿皮车变身为沉浸式文旅体验空间。历经57天改造,新制、翻新、修复部件5300余项,成为承载齐鲁文化的“移动展厅”。
这列15节编组的列车犹如一座“轨道上的文旅综合体”:休闲娱乐车厢可举办非遗展演,餐车供应煎饼卷大葱等地方美食,硬座与卧铺车厢则保留着怀旧气息。当乘客在旅途中品味地方小吃、观赏民间艺术,“在路上”本身已成为旅游体验的重要部分。
更具突破性的是新开通的“泰山黄河号”。这趟列车沿辛泰、张东线运行,首次实现泰山与黄河入海口的轨道直连。两个5A级景区——泰山风景名胜区与黄河口生态旅游区,结束了“咫尺天涯”的历史。“一程多站、一线多景”的运行模式,让游客上午攀登五岳之首,傍晚便可观赏黄河入海的壮丽。

轨道延伸,拉动文旅经济新引擎
交通格局的重塑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威海北站因火炬八街、山东大学(威海)等网红打卡地聚集,此次增开列车17趟,使周边出行选择翻倍。威海文旅部门监测数据显示,调图首日,环线列车覆盖的景区客流同比增长25%。
在消费端,“轨道上的文旅”模式有效激活复合型消费。登上“泰山黄河号”的游客可享受“泰山+惠游套票”和“东营惠民文旅年卡”等定向优惠;沿线170余家4A级以上景区、340余家星级酒店推出专列乘客专属折扣,形成“车票+景区+酒店”的联动消费链。
更深层的变革发生在产业层面,为山东文旅经济带来全新机遇。淄川区太河镇的村民已开始筹划将农产品运往东营销售;东营游客则计划乘6.5元火车到淄博体验烧烤夜市。
钢轨所至,城市边界变得模糊。当列车穿行于胶东海岸线,蜿蜒于泰山山脉,疾驰在鲁西平原,齐鲁大地的交通网正升华为文旅融合的创新平台——快慢交织的轨道上,承载的不只是旅客与货物,更是一个文化大省面向未来的自信与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