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博物馆到课堂——哈尔滨学子用设计接续赫哲文化“根脉”

“鱼皮纹路是自然的密码,最后的设计作品要让它‘会说话’。”

文|马超

在哈尔滨信息工程学院的非遗工坊里,设计专业的学生正用刻刀在具有韧性的鱼皮上“跳舞”。非遗传承人王桂荣俯身与同学说:“鱼皮纹路是自然的密码,最后的设计作品要让它‘会说话’。”另一侧教室里王兆丽老师,则在指导同学们将赫哲族图腾纹样应用到餐饮空间设计中。

 非遗文创创新实验室学生日常创作
省级非遗传承人王桂荣老师在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中指导学生现场制作

非遗传承人进校园,让“活化石”根植于现代课堂

自2024年秋季学期起,学院启动“鱼皮画韵——传承非遗之美”项目,特邀王桂荣团队驻校教学。在赫哲族鱼皮画实验室,传承人一对一辅导学生从鱼皮鞣制、纹样雕刻到现代设计转化,将赫哲族“逐江而居”的渔猎文化基因注入教学实践。“以前只在博物馆见过鱼皮画,现在我能将龙江非遗文化切切实实的用在设计中”环境设计专业学生举着作品兴奋地说。每场课程讲座,均可谓,座无虚席,“非遗热”也印证了青年对文化根脉的渴望。

王桂荣老师团队现场教学

传统符号碰撞现代设计的课程创新

学院突破传统工艺课框架,推动非遗与专业课程深度嫁接。学生在非遗类课中解析赫哲族纹样、图腾语义,将其转化为未来设计作品中的视觉标识。同时,依托学院3D打印实验室、陶艺室等,将鱼皮浮雕纹样数字化建模,并与陶艺作品进行结合,形成具备创新性的非遗作品。

实验室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及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照片
学生依托AR和3D打印技术融合掐丝和鱼皮工艺进行创新

扎根国策将课桌推向广阔天地

学院的探索精准呼应国家战略,以“非遗进课堂”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的政策要求。学院的马超、赵越等老师,先后依托非遗工坊参与中华职业教育社、黑龙江省教育厅等单位的科研课题项目,从而丰富龙江本土非遗课程的理论建设。未来计划联合更多非遗传承人、非遗机构共建“赫哲文化数字基因库”,开发AR纹样设计工具包,让非遗从“静态保护”迈向“动态生长”。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