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崔宇
【编者按】为了更全面、更及时、更精确地反映电动载人汽车出口状况,2025年3月起,界面新闻/界面智库和瀚闻资讯联合推出《中国电动载人汽车出海月报》。《中国电动载人汽车出海月报》旨在呈现全国及各省电动载人汽车出口金额、出口数量和出口目的地等指标的月度变化趋势,以期为政府、企业和投资者等提供决策参考。我们将于每月27日左右发布相关月报。
根据界面智库和瀚闻资讯统计,2025年4月,中国电动载人汽车贸易呈现"外热内冷"的鲜明特征。在进口端,电动载人汽车进口量与进口额同比均出现明显回落;而出口市场则逆势走强,凭借技术创新和多元化市场布局,实现出口量与出口额环比、同比双增长。尽管面临全球贸易环境趋紧、关税壁垒高企等挑战,中国电动载人汽车的国际竞争优势持续凸显。
从细分市场来看,中国电动载人汽车出口呈现差异化发展特征。4月,乘用车领域继续展现出"以价换量"的竞争态势,三大技术路线(纯电、插混及非插混)均价同比降幅均超14%,价格下行策略有效刺激了需求,推动乘用车出口量同比增长37.58%。客车市场则呈现技术路线分化的格局:纯电动客车出口量同比飙升148.22%,规模化优势带动成本下降,使其成为出口主力;混合动力客车虽出口量骤减,但技术升级推动产品向高端化发展。当前,两类客车均需应对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带来的价格体系重塑挑战,包括原材料成本波动和海外政策调整等因素。这种结构性调整预示着行业正从单纯追求规模扩张,逐步转向价值与规模并重的发展新阶段。
一、4月电动载人汽车出口额逆势大增,产品结构持续优化
1-4月,中国电动载人汽车贸易呈现稳健增长态势,累计进出口总额达184.57亿美元,同比增长3.98%。值得注意的是,出口表现成为亮点:累计出口金额174.65亿美元,同比增长9.49%;出口数量达95.76万辆,同比大幅增长34.49%。
从分月数据来看,4月市场活力显著回升。当月出口总额达58.38亿美元,环比激增38.36%,同比增长20.61%,实现环比同比双增长态势;出口数量攀升至30.80万辆,环比增长27.32%,同比增长37.79%。不过,4月出口平均单价为18957.29美元,环比增长8.67%,同比下降12.47%。
在产品结构层面,4月出口呈现显著分化特征。乘用车占据主导地位,出口数量和出口金额分别占电动载人汽车市场总量的99.52%和95.66%;出口金额达55.84亿美元,同比增长18.33%;出口数量为30.65万辆,同比增长37.58%。细分车型中,纯电乘用车、插电混合动力乘用车和非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均呈现均价下滑的态势,4月三类车型均价分别为17898.74美元、19993.88美元和15625.52美元,同比降幅分别为14.45%、15.91%和17.30%。
4月客车出口数量为1469辆,同比增长102.62%,环比下降8.98%;出口金额为2.54亿美元,同比增长108.64%,环比增长100.30%。其中,纯电动客车4月出口数量达1467辆,同比增长148.22%,环比下降8.83%,均价为172839.95美元,同比下降5.39%。混合动力客车4月仅出口2辆,同比下降98.51%,环比下降60.00%。
二、电动载人汽车出口来源地洗牌加剧,4月上海跃居出口榜首
1-4月,全国各省级行政区对全球出口电动载人汽车最多的是上海市,累计为36.54亿美元,同比下降29.83%;其次是陕西省,累计为21.34亿美元,同比增长103.48%;第三是江苏省,累计为19.98亿美元,同比增长99.92%。1-4月,TOP10来源地出口金额合计为151.67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86.84%。受国际贸易摩擦加剧与关税壁垒持续升级影响,中国电动载人汽车出口格局正呈现显著变化。
与3月相比,4月TOP10来源地格局迎来重塑。上海跃居出口榜首,陕西、江苏紧随其后。湖南、福建跻身前十行列,展现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此前位列前十的四川、重庆则未能延续此前的出口优势。
4月,全国各省级行政区对全球出口电动载人汽车同比增速最高TOP5省份分别是甘肃、云南、河南、安徽和山东;最低TOP5省份分别是黑龙江、辽宁、河北、湖北和贵州。数据显示,全国电动载人汽车出口增速呈现两极分化现象,10个省份出现负增长。
三、出口格局动态调整:欧美传统市场下滑,东南亚新兴力量崛起
1-4月,中国对全球电动载人汽车出口贸易额最高的目的地是比利时,为19.52亿美元,同比下降20.92%;其次是英国,为14.72亿美元,同比下降22.27%;第三是巴西,为11.67亿美元,同比下降36.51%。TOP10目的地合计为100.63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57.62%。与1-3月相比,1-4月,TOP10目的地新进入的国家/地区是印度尼西亚,而退出的国家是土耳其。
4月,中国对全球出口电动载人汽车同比增速最高的TOP5目的地分别是斯里兰卡、安哥拉、厄瓜多尔、伊拉克和立陶宛。对91个国家/地区的电动载人汽车出口实现正增长、对41个国家/地区的电动载人汽车出口实现负增长。
从目的地所属大洲来看,4月,中国电动载人汽车出口至151个国家/地区,其中亚洲国家/地区占45个,贸易总额达到21.05亿美元,同比增长67.56%;而出口金额同比增速最快的大洲为非洲,同比增长107.16%,非洲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凸显中国电动车企在新兴市场的开拓成效。
四、政策压力趋缓、出口韧性增强:中国电动载人汽车行业加速全球化布局
4月以来,中国电动载人汽车行业的海外政策压力有所缓解。4月10日,欧盟委员会宣布与中国就电动汽车关税问题达成共识,双方同意通过“设定最低价格”的方式,换取欧盟取消原定于2024年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的关税。与此同时,中美经贸关系也呈现缓和迹象——5月12日,两国发布联合声明,承诺在2025年5月14日前调整关税措施,其中美国将暂停对中国商品(含港澳地区)24%的关税(为期90天),并取消部分行政令加征的关税,仅保留10%的额外税率。
尽管国际贸易环境仍存在不确定性,中国电动载人汽车行业的全球化步伐却持续加速。数据显示,2025年1-4月,中国电动载人汽车出口已覆盖全球17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30个市场的累计出口额突破1亿美元。尤为亮眼的是,新兴市场成为增长引擎:东南亚、中东等地区出口增速连续数月保持在50%以上,而非洲市场更在4月实现同比107.16%的爆发式增长,成为最具潜力的增量市场。
面对贸易摩擦,中国电动载人汽车企业正通过多元化市场布局、本地化生产和深度技术合作加速全球化进程。比亚迪在罗马尼亚推出多款新能源车型,并在匈牙利设立欧洲总部和研发中心;极氪向荷兰、挪威和瑞典交付极氪7X,同时评估私有化方案以优化资本结构;岚图汽车进军阿联酋市场,开设旗舰店并推出高端车型。长城汽车与巴西合作建设工厂和研发基地,长安汽车泰国罗勇工厂投产深蓝S05,奇瑞计划在英国设厂并成立智能科技公司强化研发。上汽集团启用全球最大滚装船提升物流效率,而特斯拉则反向依赖中国供应链生产电动卡车。宁德时代与本田深化电池技术合作,吉利成立醇氢电动商用车公司并实现利润大涨,极氪连续三季度盈利展现财务韧性。通过市场分散化、本地化投资、技术自主和供应链优化,中国车企正从单纯的产品出口转向全产业链出海,有效应对贸易壁垒,增强全球竞争力。
[编制说明]
- 报告定义的电动载人汽车涵盖两大主要类别:客车和乘用车。其中,客车包括10座及以上的纯电动客车和混合动力客车;乘用车包括纯电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以及非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
- 在统计出口目的地所属大洲时,俄罗斯被归类为欧洲,土耳其被归类为亚洲。
- 数据来源为瀚闻资讯,由界面智库分析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