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赛道持续升温,海目星助推“锂金属固态”技术进阶

2025年以来,受低空经济迈入产业化快车道刺激,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进程不断加速。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预计将突破10GWh,到2030年或达614GWh,市场空间增长超百倍。

图片来源: 图虫创意

2025年以来,受低空经济迈入产业化快车道刺激,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进程不断加速。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预计将突破10GWh,到2030年或达614GWh,市场空间增长超百倍。

作为固态电池领域的隐形龙头,海目星(688559.SH)凭借前瞻性技术布局和产业链协同优势,成为这一赛道的重要推手。其与欣界能源、亿航智能的“铁三角”合作模式,不仅突破了锂金属负极技术的核心瓶颈,更以“真固态”技术路线重塑行业竞争格局,与半固态阵营形成鲜明分野。

锂金属负极:固态电池的“技术珠峰”

固态电池的技术突破,核心在于电解质和负极材料的革新。目前主流技术路线包括聚合物、氧化物、硫化物等电解质体系,而负极材料则分为硅碳负极与锂金属负极两大阵营。其中,锂金属负极因能量密度提升潜力最大,被视作固态电池的终极形态,但其技术门槛也最高。

资料显示,锂金属可以在突破现有能量密度上限的同时,实现快充与轻量化。然而,锂金属负极的工艺制备过程存在较多难题。一方面,锂金属沉积过程中容易形成锂枝晶与死锂,另外固态电解质与锂金属容易出现接触不良,固固界面阻抗较大;另一方面,由于锂金属活性非常强,故其生产制备环境要求惰性氛围以及封闭式生产,生产要求与成本也显著提升。

作为全球领先的固态电池生产设备智造商,海目星从布局初期就坚定地选择了一条“难而正确”的路径。公司前瞻性布局氧化物固态电解质+锂金属负极技术路线,并联手欣界能源自主研发HICORE固态电解质技术和界面定向调控TIE技术,通过优化电解质离子传输效率和锂金属表面结构,成功突破锂枝晶生长和界面副反应的核心技术瓶颈,将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至480Wh/kg,循环寿命超过1000次,性能参数领跑行业。

去年11月15日,海目星与欣界能源联合开发了全球首款可商用高能量锂金属固态电池“猎鹰”。这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产品,成功实现了eVTOL续航里程倍增。公证结果显示,搭载猎鹰的亿航载人eVTOL续航时长高达48分10秒!

强强联合:海目星与欣界能源、亿航智能的协同突围

2024年7月,海目星与欣界能源签订五年期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高能量锂金属固态电池的量产。欣界能源作为全球首批实现商业化锂金属固态电池的企业,其已建成200MWh产能,并启动5GWh产线建设。

业内人士认为,通过提供量产设备与工艺创新协同,海目星可优先获得来自欣界能源的量产数据反馈,以加速其自身的技术迭代。同时,通过渠道资源互助,双方将加速渗透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消费电子、机器人等高价值场景。这并非简单的上下游联动,而是技术互补的深度绑定。

值得注意的是,低空经济的爆发为固态电池提供了最佳落地场景。亿航智能作为eVTOL领域领军者,不仅战略投资欣界能源,还与海目星、欣界组建联合研发团队,推动电池技术与飞行器需求精准匹配。这种"研发-应用"的生态闭环大幅缩短了产品迭代周期,将助力海目星在低空经济赛道保持先发优势。

技术硬实力:海目星的工程化护城河

与竞争对手相比,海目星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前瞻性的技术布局眼光,卓越的技术创新能力和量产落地能力。反观固态电池赛道其他选手,如:利元亨、卫蓝新能源、鹏辉能源、中创新航、贝特瑞等,仍聚焦半固态技术,能量密度普遍低于350Wh/kg,且依赖硅碳负极,技术天花板明显。

通过真固态技术+锂金属负极,海目星已提前锁定下一代电池标准,奠定了行业话语权。此外,2025年2月,海目星通过峰智基金增资欣界能源,进一步强化股权纽带。此举不仅为欣界能源的5GWh产线建设注入资金,更凸显海目星“技术+资本”双轮驱动的战略野心。

在固态电池的竞技场上,技术路线的选择决定企业命运。海目星以锂金属负极技术为矛,以产业链协同为盾,不仅破解了行业最大痛点,更通过与欣界能源、亿航智能的生态联盟,构建起难以复制的竞争壁垒。当半固态阵营仍在摸索过渡方案时,海目星已站在“真固态”时代的门槛上,为低空经济的万亿蓝图写下首个注脚。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youlianyunpindao@163.com
以上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与界面有连云频道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