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艺品”走向“工业品”,氦星光联全型号多数量激光终端构筑高速光链
5月14日,搭载长二丁火箭将在酒泉发射,其承载着人类对天基智能探索的"三体计算星座"首发星成功入轨。此次发射任务,氦星光联自主研发的激光通信终端如同太空信息高速公路的基石,为全球首个太空计算系统奠定了关键性技术基础。对于激光通信领域来说,氦星光联本次创造了两个全国之最:第一是单次发射激光通信型号最多,包含了100M、10G、100G三种终端产品;第二是终端数量最多、建链通信最多,本次氦星光联提供了24套激光通信终端,也是国内第一家同时完成11条星间链路在轨建链、在轨通信、在轨互联计算的激光终端制造公司。这场跨越天地界限的技术革命中,中国民营企业首次以核心参与者身份,将昔日航天领域的"高精尖"技术转化为可批量化应用的工业产品,大力推动了空天信息化高速发展。
前沿科技力的深度融合
通过太空计算体系架构与激光通信技术的有力融合,三体计算星座采用的分布式星载计算模式,实现星间实时数据传输、动态算力调度与空间组网协同三项核心技术突破。氦星光联提供的超宽带激光通信系统以100G@5500km的传输速率,在星间构筑起高速信息通道,其通信效能较传统微波技术提升约三个数量级,形成超级信息走廊。
国产创新链的全面突围
激光通信终端核心组件EDFA光放大器、精密振镜系统等关键部件实现100%自主研发,将星间建链时间压缩至15秒,系统功耗降低三成左右。通过模块化设计和工业级制造流程革新,该型终端研制周期从传统航天产品的24个月缩短至4个月,单台成本大幅下降,开创了航天产品"既要尖端性能又要工业成本"的双轨突破模式。
空间信息建设三大跨越
在航天科技向产业化转型的关键节点,氦星光联的实践为"国之重器"的普惠化应用提供了创新样本:首次构建天基分布式计算架构,将地面云计算能力延伸至近地轨道;首次实现商业级激光通信系统的大规模应用,破解了传统航天技术"能用但用不起"的困局;首次形成空天地海全域覆盖的实时通信网络,为未来深空探测、海洋监测等重大工程提供了可扩展的技术框架。
氦星光联的技术路线选择彰显出中国科技企业的战略智慧——在"死磕技术指标"与"追求实用价值"之间,坚定选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技术突破路径。氦星光联已实现四代产品开发,既保证了技术先进性储备,又实现了商业应用的可行性,"敏捷迭代创新"思维正是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的关键密钥。而其更深层的突破在于建立了完整的自主技术生态:从核心光电器件到系统集成,从星地通信协议到组网算法,氦星光联构建的全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挣脱了"卡脖子"锁链,并通过规模化效应极大压缩了单星通信载荷成本,使卫星互联网建设真正具备商业可持续性。如大众所知,当激光通信从"实验室工艺品"变为"批量生产工业品”,其意义已超越技术本身,更预示着中国商业航天已快速走向成熟阶段。
(免责声明:本文为本网站出于传播商业信息之目的进行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及立场。本文所涉文、图、音视频等资料之一切权力和法律责任归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担。本网站对此咨询文字、图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实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亦不构成任何购买、投资等建议,据此操作者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