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馨仪
5月6日,青岛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发布最新调整政策,在贷款额度、住房认定、缴存标准等方面做出重要修订。
据悉,这是继4月8日政策框架出台后,青岛在短短一个月内对公积金制度的第二次优化。此次新政不仅将多子女家庭贷款额度最高提升至150万元,更首次将现房购买、灵活就业人员等纳入支持范围。这一系列调整背后,折射出怎样的政策逻辑?精准调控之下,青岛的住房难题能否找到新的破解之道?

此次新政最具突破性的调整在于建立了多层次叠加的公积金贷款额度上浮机制。根据最新规定,普通家庭基础额度为100万元(双职工),但通过满足不同条件可累计上浮:多子女家庭(+30%)、购买高品质住宅(+30%)、选择现房(+10%)、灵活就业人员连续缴存满2年(+10%)。
理论上,一个满足所有条件的家庭最高可获得150万元的公积金贷款支持。这种“积分式”的额度设计在全国公积金政策中颇为创新,其本质是通过差异化的信贷政策引导市场行为,鼓励生育、绿色建筑和现房销售。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新政首次将现房销售纳入支持范围,购买现房的家庭可额外获得10%的额度上浮,此外,高品质住宅更享有30%的信贷优惠,形成“现房>期房”“绿色建筑>普通住宅”的信贷梯度。这些差异化政策正在悄然改变市场格局,开发商不得不重新审视销售策略,购房者也面临新的选择。实际上,这种用金融杠杆引导市场向现房销售和品质升级转型的做法,既降低了购房风险,也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制度主体
对于多子女家庭的支持是此次新政的另一大重点。与4月8日政策相比,本次调整不仅保留了30%的额度上浮,更重要的是明确了“二套按首套”的认定标准。具体而言,多子女家庭在购房所在区(市)购买第二套自住住房时,可享受首套房的首付比例(30%)和利率优惠(5年以上2.85%),而正常情况下二套房的首付比例为40%,利率为3.325%。
这一规定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它将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自由职业者等新兴职业群体纳入住房保障体系,扩大了公积金制度的普惠性。从技术层面看,新政要求连续缴存2年且账户状态正常,既控制了风险,又给予了合理支持。值得关注的是,新政还将军队转业干部、退役军人等特殊群体纳入支持范围,体现了政策的全面性和社会关怀。
二手房市场的持续松绑
青岛对二手房市场的政策支持始于2022年,当时已取消房龄与首付比例挂钩的规定,并将贷款期限与房龄之和延长至50年。5月6日新政则再次强调了这一政策方向,明确二手房首套房首付30%、二套房40%的固定比例,不再因房龄增加而提高门槛。
这一政策的市场效应尤为明显。以一套房龄20年、总价150万元的二手房为例,此前可能因房龄较长被要求40%甚至50%的首付,而现在统一按30%(首套)计算,首付从60万-75万元降至45万元,显著降低了购房门槛。这将进一步激活青岛二手房市场,特别是房龄较长的“老破小”房源,对城市中心区的存量房去库存有积极作用。
还款便利化与数字化创新
在贷款服务方面,新政延续了4月8日提出的还款方式灵活调整政策,允许借款人在贷款期间根据自身情况变更还款方式(等额本息与等额本金互换)。更具创新性的是,新政明确将数字人民币引入公积金贷款领域,支持通过数字人民币进行贷款资金划转。
这一数字化创新不仅提升了支付便捷性和安全性,更是青岛打造“数字金融城市”的重要举措。从长远看,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将为公积金管理带来更高效的资金流转和更精准的风险控制,也为未来可能推出的更多数字化服务(如智能还款、实时额度调整等)奠定了基础。
纵观青岛公积金政策改革历程,从2022年至今的每次调整均与时俱进。青岛此次公积金调整,既是应对当下市场挑战的务实之举,更是构建住房长效机制的积极探索。当政策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其效果不仅在于短期内的市场反应,更在于能否培育出健康可持续的住房生态。在支持合理需求与防范金融风险之间,青岛正在寻找新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