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新零售外参
在国内乳制品行业的版图中,伊利股份始终扮演着领军者的角色。这家从内蒙古草原起步的企业,历经三十余年发展,已构建起覆盖全国乃至全球的乳业帝国。发展至今,伊利的产品线横跨液态奶、奶粉、冷饮、奶酪等多个领域,市值一度突破3000亿元大关,堪称国内食品工业的一面旗帜。
然而,在光环笼罩之下,这家龙头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当行业步入存量竞争时代,消费需求结构性分化加剧,伊利股份的增长引擎是否依然强劲?其引以为傲的规模优势是否会演变为转型的沉重包袱?
增长失速与盈利迷局
营收净利双降的财务表现,揭开了伊利股份高速增长表象下的深层隐忧。在消费需求疲软、成本压力高企的双重挤压下,伊利的盈利质量正遭遇严峻考验。
一方面,伊利营收与净利润的双双下滑,暴露出伊利正面临愈发激烈的行业竞争压力。财报显示,2024年,伊利股份的营业收入为1153.93亿元,较上年下降8.2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4.53亿元,同比减少18.94%。而这是近年来伊利首次出现营收利润双降的现象,其面临的行业竞争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具体到业务板块来看,2024年,伊利的液体乳产品营收为750.03 亿元,同比下降12.32%,这表明其受到了市场需求波动及同业竞品挤压影响。尽管伊利通过创新举措在常温白奶与酸奶领域维持了市场占有率,但受制于行业增速放缓、市场饱和度提升及增量消费群体缩减等因素,整体销售增长动力不足。
另一方面,伊利在成本管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财报显示,2024年,伊利的营业成本为762.99亿元,同比下降了10.01%。而伊利营业成本的下滑离不开原材料成本下降及供应链效能提升。例如,伊利通过长期协议强化供应商合作,提升了议价效能;推进生产流程精益化,实现了制造成本压力的下降。
但必须要说的是,成本优化的可持续性风险同样需要关注。比如,进口原料价格虽然在现阶段保持低位,但地缘政治冲突、国际贸易政策调整及汇率波动等因素可能引发价格波动。一旦原料价格出现明显回升,将直接挤压伊利的利润空间。同时,研发与市场投入需维持必要强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成本管控对盈利能力的持续改善作用。
业务结构的失衡与突围困境
核心业务增长乏力、新兴赛道布局迟缓,伊利股份的产品矩阵正面临结构性失衡。在液态奶市场萎缩、奶粉竞争白热化的当下,寻找第二增长曲线已成当务之急。
其一,液态奶业务的增长失速,拖累了伊利的整体表现。众所周知,液态乳业务是伊利的核心业务,贡献了75%营收,但其增速已经连续两年负增长。受消费降级趋势影响,伊利旗下的“金典”等高端产品增长乏力,基础白奶陷入价格战泥潭,曾经引以为傲的品牌溢价能力正被稀释。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蒙牛通过差异化产品组合实现逆势增长,凸显伊利产品创新能力的短板。
其二,奶粉板块虽然实现了逆势增长,但婴幼儿奶粉市场的萎缩趋势并未改变。财报显示,2024年,伊利股份的奶粉及奶制品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96.75亿元,同比增长7.53%。而该业务板块的逆势增长主要依赖羊奶粉与成人奶粉。只是,虽然成人奶粉增速亮眼,但渠道库存压力与终端动销疲软的矛盾日益突出,高增长数据的可持续性存疑。
与此同时,婴幼儿奶粉市场受到了出生人口下滑的冲击,虽然凭借着母婴渠道优势,伊利维持了17.3%的市占率,但单罐利润较高峰期下已经有所下降。不仅如此,飞鹤、君乐宝等其他同行业正在通过配方升级和营销轰炸抢占高端市场,伊利在奶粉领域面临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破局之路
面对多重发展压力,伊利亟需构建系统性突破路径。在乳制品行业高度竞争的格局下,唯有持续实施产品创新、推进多元化布局、深化运营管理革新,方能在市场困局中实现战略突破。
一来,伊利持续强化创新能力,通过产品迭代来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数据显示,2024 年,伊利新品收入占比达 15.1%。可见,创新正在成为伊利营收增长的驱动器。在产品创新维度,伊利通过质地革新实现品类突破。比如,优酸乳嚼柠檬凭借创新质地体验形成市场热度;臻浓系列推出的特浓牛奶以强化口感层次精准契合消费者偏好。针对健康功能细分场景,伊利开发舒化无乳糖猴头菇牛奶、安糖健无乳糖牛奶等针对性产品,其中舒化系列新品上市三个月实现近三倍增长,验证了精准研发的市场转化效能。
二来,伊利持续推进多元化战略布局,以摆脱过于依赖单一业务的情况。在巩固乳业主业的同时,伊利正在重点培育水饮及肉食等新兴领域,其中伊刻活泉作为首个斩获国际饮用水金奖的国产品牌,2024年现泡茶品类实现销售倍增。据悉,2025年伊利将聚焦功能性营养与乳深加工两大战略方向。一方面联合同仁堂建立“精准营养”创新机制,整合现代制造与传统养生智慧,开发适配国民体质的功能性产品矩阵。另一方面,启动乳深加工关键技术攻关,突破原制奶酪原料进口依赖,提升乳业产业链自主保障能力。
三来,伊利通过供应链优化举措应对原料价格波动风险。具体来看,伊利正在深化上游供应链协同,构建长期战略合作保障原料供应稳定性。不仅如此,还运用数字化技术提升运营可视性,通过精准需求预测与库存动态调控,强化成本控制效能。
站在千亿营收门槛上,伊利股份的转型之路注定充满挑战。当规模优势逐渐转化为转型包袱,当消费需求从“喝上奶”转向“喝好奶”,这家龙头企业亟需打破路径依赖。未来的突围方向,或许在于重构产品矩阵、加速数字化转型、重塑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唯有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方能在行业寒冬中锻造出真正的核心竞争力。